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1页 |
1.1 线粒体基因组 | 第9-12页 |
1.1.1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 第9页 |
1.1.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9-12页 |
1.2 鞘翅目、象甲总科及所研究物种介绍 | 第12-16页 |
1.2.1 鞘翅目简介 | 第12页 |
1.2.2 象甲总科概况 | 第12-13页 |
1.2.3 鞘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物种的介绍 | 第14-16页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1 Solexa合成测序 | 第16页 |
1.3.2 Roche 454焦磷酸测序 | 第16-17页 |
1.3.3 SOLiD测序技术 | 第17页 |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样本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1-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2.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4页 |
2.2.2 高通量测序与PCR扩增 | 第24-26页 |
2.2.2.1 DNA测序样品的纯化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24页 |
2.2.2.2 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4页 |
2.2.2.3 序列拼接与组装 | 第24-25页 |
2.2.2.4 PCR扩增与DNA测序 | 第25页 |
2.2.2.5 线粒体基因组的注释 | 第25-26页 |
2.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7页 |
2.2.3.1 序列比对 | 第26页 |
2.2.3.2 发育树的构建 | 第26-27页 |
第3章 四种象甲总科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 第27-51页 |
3.1 两种长小蠹线粒体基因组 | 第27-39页 |
3.1.1 基因组结构 | 第27-30页 |
3.1.2 碱基组成 | 第30-31页 |
3.1.3 基因的间隔区与重叠区 | 第31页 |
3.1.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1-34页 |
3.1.5 tRNA基因与rRNA基因 | 第34-38页 |
3.1.6 A+T丰富区 | 第38-39页 |
3.2 两种小蠹线粒体基因组 | 第39-51页 |
3.2.1 基因组结构 | 第39-42页 |
3.2.2 碱基组成 | 第42-43页 |
3.2.3 基因的间隔区与重叠区 | 第43页 |
3.2.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3-45页 |
3.2.5 tRNA基因与rRNA基因 | 第45-50页 |
3.2.6 A+T丰富区 | 第50-51页 |
第4章 扁甲系昆虫线粒体编码基因的比较研究 | 第51-67页 |
4.1 扁甲系昆虫的全线粒体基因组 | 第51-53页 |
4.2 扁甲系昆虫蛋白编码基因 | 第53-67页 |
4.2.1 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组成 | 第53-55页 |
4.2.2 扁甲系昆虫氨基酸使用频率 | 第55-58页 |
4.2.3 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58页 |
4.2.4 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 第58-62页 |
4.2.5 扁甲系昆虫rRNA碱基组成 | 第62-63页 |
4.2.6 扁甲系昆虫A+T富集区的碱基组成 | 第63-67页 |
第5章 扁甲系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 第67-73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67-69页 |
5.2 建树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5.2.1 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69-71页 |
5.2.2 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71页 |
5.2.3 系统发育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71-73页 |
第6章 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