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探究--以湖北省大学生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述评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页
        1.3.2 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第14-18页
    2.1 有效性的涵义及标准第14-15页
        2.1.1 有效性的涵义第14页
        2.1.2 有效性的标准第14-15页
    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涵义及标准第15-18页
        2.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涵义第15-16页
        2.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标准第16-18页
第3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现状调查第18-28页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调查第18-22页
        3.1.1 调查宗旨与目的第18页
        3.1.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第18-22页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问题第22-28页
        3.2.1 教育效果差异化明显第23页
        3.2.2 大学生的看法出现分歧第23-24页
        3.2.3 大学生的认知不均衡第24-25页
        3.2.4 大学生的认知程度浅薄第25-26页
        3.2.5 大学生践行持久性不高第26-28页
第4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问题影响因素分析..第28-35页
    4.1 大学生自身因素第28-29页
        4.1.1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第28页
        4.1.2 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第28-29页
        4.1.3 爱国意识和民族感淡薄第29页
    4.2 学校教育因素第29-31页
        4.2.1 教育形式呈现单一化第30页
        4.2.2 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第30-31页
        4.2.3 教育长效机制不健全第31页
    4.3 家庭教育因素第31-33页
        4.3.1 家庭教育中的重视程度的影响第31-32页
        4.3.2 家庭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的影响第32页
        4.3.3 家庭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影响第32-33页
    4.4 社会环境因素第33-35页
        4.4.1 社会道德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第33页
        4.4.2 社会多元文化的巨大影响第33-34页
        4.4.3 西方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渗透第34-35页
第5章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思考第35-43页
    5.1 学生自身教育的增强第35-36页
        5.1.1 关心学生的利益需求第35页
        5.1.2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35-36页
        5.1.3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第36页
    5.2 学校教育的拓展第36-38页
        5.2.1 加大校园舆论的宣传力度第37页
        5.2.2 创新教育形式第37-38页
        5.2.3 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第38页
    5.3 家庭教育的优化第38-40页
        5.3.1 家庭教育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38-39页
        5.3.2 家庭教育要弘扬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第39页
        5.3.3 家庭教育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第39-40页
    5.4 社会教育的强化第40-43页
        5.4.1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第40-41页
        5.4.2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第41页
        5.4.3 构建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录第49-5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