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样化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较突出 | 第11页 |
1.1.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效果尚未达到最优化 | 第11-12页 |
1.1.3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改革是城市社区发展的趋势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3.1 社区与城市社区 | 第16-17页 |
1.3.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 第17-18页 |
1.3.3 智慧供给 | 第18-1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4.1 智慧城市理论 | 第19-20页 |
1.4.2 社区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1.4.3 多主体供给理论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1.6.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现状 | 第24-32页 |
2.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演变历程 | 第24-26页 |
2.1.1“行政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24页 |
2.1.2“准市场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24页 |
2.1.3“网格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24-26页 |
2.1.4“智慧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26页 |
2.2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状况 | 第26-31页 |
2.2.1 供给主体 | 第26-28页 |
2.2.2 供给内容 | 第28页 |
2.2.3 供给平台 | 第28-30页 |
2.2.4 供给机制 | 第30页 |
2.2.5 供给技术 | 第30-31页 |
2.3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成效与不足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发展趋势 | 第32-39页 |
3.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发展的新需求 | 第32-34页 |
3.1.1 深化多元供给主体合作 | 第32页 |
3.1.2 实现供需之间有效衔接 | 第32页 |
3.1.3 建立精细化的内容结构 | 第32-33页 |
3.1.4 构建系统化的供给平台 | 第33页 |
3.1.5 打造多方位的供给环境 | 第33-34页 |
3.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合作化趋势 | 第34-36页 |
3.3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精细化趋势 | 第36-37页 |
3.4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规范化趋势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优化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 | 第39-48页 |
4.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共性问题 | 第39-40页 |
4.1.1 社区公共服务的供需结构失衡 | 第39页 |
4.1.2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不精准 | 第39-40页 |
4.1.3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不规范 | 第40页 |
4.2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问题原因 | 第40-41页 |
4.2.1 供给主体的合作关系尚未理顺 | 第40-41页 |
4.2.2 内容产品结构未体现需求层次 | 第41页 |
4.2.3 供给平台的运行体系尚待完善 | 第41页 |
4.3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优化设想 | 第41-48页 |
4.3.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的本质特征 | 第41-43页 |
4.3.2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优化的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4.3.3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优化的核心因素 | 第44-46页 |
4.3.4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优化的功能作用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主体优化 | 第48-55页 |
5.1 供给主体优化的目标 | 第48-49页 |
5.2 供给主体优化的措施 | 第49-52页 |
5.2.1 找准多元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49页 |
5.2.2 建立无缝隙的跨主体合作关系 | 第49-51页 |
5.2.3 供给主体关系理顺的实现保障 | 第51-52页 |
5.3 供给主体优化的论证 | 第52-55页 |
5.3.1 优化目标的合理性 | 第52-53页 |
5.3.2 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 第53-54页 |
5.3.3 优化结果的适用性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内容优化 | 第55-64页 |
6.1 供给内容优化的目标 | 第55-56页 |
6.2 供给内容优化的措施 | 第56-61页 |
6.2.1 精准挖掘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 | 第56-57页 |
6.2.2 分领域细分社区公共服务产品结构 | 第57-60页 |
6.2.3 供给内容结构优化的实现保障 | 第60-61页 |
6.3 供给内容优化的论证 | 第61-64页 |
6.3.1 优化目标的合理性 | 第61页 |
6.3.2 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6.3.3 优化结果的适用性 | 第62-64页 |
第七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智慧供给平台优化 | 第64-72页 |
7.1 供给平台优化的目标 | 第64-65页 |
7.2 供给平台优化的措施 | 第65-69页 |
7.2.1 供给需求感知平台的运行 | 第65-66页 |
7.2.2 供给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 | 第66-67页 |
7.2.3 供给行为协同平台的运行 | 第67页 |
7.2.4 供给应用融合平台的运行 | 第67-68页 |
7.2.5 供给平台优化的实现保障 | 第68-69页 |
7.3 供给平台优化的论证 | 第69-72页 |
7.3.1 供给目标的合理性 | 第69-70页 |
7.3.2 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 第70-71页 |
7.3.3 优化结果的适用性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