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5-24页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5页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 第17-20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21-22页 |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特殊工资的基本理论 | 第24-37页 |
一、工资的定义和组成部分 | 第24-26页 |
(一) 工资的价值 | 第24-25页 |
(二) 马克思对工资的定义 | 第25页 |
(三) 我国法律法规对工资的界定 | 第25-26页 |
二、特殊工资与一般工资的关系 | 第26-28页 |
(一) 一般工资是特殊工资的基础 | 第26-27页 |
(二) 特殊工资是一般工资的必要补充 | 第27页 |
(三) 特殊工资是工资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7-28页 |
三、特殊工资确定的标准 | 第28-34页 |
(一) 特殊工资的定义 | 第28-30页 |
(二) 特殊工资的表现形式 | 第30-34页 |
四、保障特殊工资的价值和意义 | 第34-37页 |
(一) 保护劳动者的生存权 | 第34页 |
(二) 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 | 第34-35页 |
(三) 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第35页 |
(四) 招揽更多英才防止人才流失 | 第35页 |
(五) 为用人单位建立诚信友善的雇主形象 | 第35-36页 |
(六) 保护女性劳动者的特殊权利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保障特殊工资的理论依据 | 第37-47页 |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 | 第37-38页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 第38-41页 |
三、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 | 第41-42页 |
四、马克思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第42-44页 |
五、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特殊工资法律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63页 |
一、特殊工资法律保障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 “以资为本”的指导思想 | 第47-48页 |
(二) 对工资的片面理解 | 第48-49页 |
(三) 未将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经济发展综合考量 | 第49页 |
(四) 片面追求形式公平而忽略实质公平 | 第49-50页 |
(五) 着眼于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 第50页 |
二、法律制度对特殊工资的规定及其不足 | 第50-57页 |
(一) 对特殊工资的规定 | 第50-55页 |
(二) 法律效力层次太低 | 第55页 |
(三) 特殊工资内容规定不全面 | 第55-56页 |
(四) 特殊工资具体核算标准不统 | 第56页 |
(五) 受害人救济制度不完善 | 第56-57页 |
三、用人单位规避特殊工资保障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57-63页 |
(一) 用人单位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加班费 | 第57-59页 |
(二) 部分劳动者无法享受带薪年休假 | 第59-60页 |
(三) 用人单位不支付产假工资 | 第60-61页 |
(四) 病伤假期间用人单位随意决定工资发放标准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特殊工资法律保障的理念构建 | 第63-74页 |
一、以人为本理念 | 第63-66页 |
(一)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 | 第63-65页 |
(二) “以人为本”理念在特殊工资保障上的体现 | 第65-66页 |
二、劳动者利益倾斜保护理念 | 第66-69页 |
(一) 劳动者利益倾斜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67-68页 |
(二) 劳动者利益倾斜保护理念在特殊工资上的体现 | 第68-69页 |
三、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念 | 第69-72页 |
(一)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 | 第69-70页 |
(二)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念的内涵 | 第70-71页 |
(三)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念在特殊工资保障中的体现 | 第71-72页 |
四、利益公平分享理念 | 第72-74页 |
(一) 利益公平分享的应有之义 | 第72-73页 |
(二) 利益公平分享理念在特殊工资保障上的体现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特殊工资法律保障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 第74-105页 |
一、提高特殊工资保障制度的法律效力层次 | 第74页 |
二、制定工资基本法,明确特殊工资保障内容 | 第74-75页 |
三、劳动给付障碍法的构建 | 第75-86页 |
(一) 构建劳动给付障碍法体系 | 第76-77页 |
(二) 违法解雇期间劳动者工资法律保障 | 第77-80页 |
(三) 停工停产期间劳动者工资法律保障 | 第80-83页 |
(四) 劳动者请假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83-86页 |
四、工作时间法的构建 | 第86-103页 |
(一) 构建工作时间法体系 | 第86-87页 |
(二) 劳动者待命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87-89页 |
(三) 劳动者值班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89-92页 |
(四) 劳动者加班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92-96页 |
(五) 劳动者夜间劳动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96-100页 |
(六) 劳动者带薪休假期间工资法律保障 | 第100-103页 |
五、违反特殊工资保障制度的法律救济 | 第103-105页 |
(一) 违反特殊工资保障制度的行为范围 | 第103页 |
(二) 违反特殊工资保障制度法律救济的途径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