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及其经验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3页
        1.2.1 城市化与城镇化第19-21页
        1.2.2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第21页
        1.2.3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21-22页
        1.2.4 城镇化道路、类型与模式第22-2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3-3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1.3.3 主要观点综述第28-34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4-36页
        1.4.1 研究思路第34-35页
        1.4.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36-38页
        1.5.1 研究重点第36页
        1.5.2 研究难点第36-37页
        1.5.3 创新之处第37-38页
第二章 现实基础——世界图景与中国实际第38-59页
    2.1 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第38-41页
        2.1.1 城市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基本图景第38-39页
        2.1.2 新科技革命加快了各国城市化的步伐第39-40页
        2.1.3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第40-41页
    2.2 城镇化是中国实际的必然选择第41-46页
        2.2.1 化解中国人地矛盾、发展不平衡之必然第42页
        2.2.2 解决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的现实必需第42-45页
        2.2.3 实现中国现代化之必要第45-46页
    2.3 世界城市化道路的启示第46-59页
        2.3.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46-52页
        2.3.2 拉美发展中国家第52-55页
        2.3.3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第55-59页
第三章 理论缘起——中西方城乡关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城乡和谐发展思想第59-81页
    3.1 中国传统城乡关系思想第59-64页
        3.1.1 城镇发展要尊重自然第61-62页
        3.1.2 城乡产业发展要“以农为本”第62-63页
        3.1.3 强调城乡互为统一整体第63-64页
    3.2 现代西方城市化思想第64-68页
        3.2.1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化理论第64-65页
        3.2.2 城市政治经济学和世界体系理论第65-66页
        3.2.3 二元结构理论和聚集经济理论第66-67页
        3.2.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第67-68页
    3.3 马克思主义城乡和谐发展思想第68-81页
        3.3.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第68-71页
        3.3.2 列宁、斯大林:城乡结合第71-74页
        3.3.3 毛泽东:城乡兼顾第74-81页
第四章 探索历程——在实践中发展第81-130页
    4.1 开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初步形成第81-90页
        4.1.1 改革开放要求调整传统的城乡发展模式第81-83页
        4.1.2 党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思考第83-86页
        4.1.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初步推进第86-90页
    4.2 深化期(十四大到十六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认识第90-102页
        4.2.1 经济社会新变化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挑战第90-92页
        4.2.2 党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主张第92-97页
        4.2.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化发展第97-102页
    4.3 拓展期(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102-113页
        4.3.1 新世纪对城镇化的新要求第102-105页
        4.3.2 党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主张第105-109页
        4.3.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拓展第109-113页
    4.4 创新期(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第113-130页
        4.4.1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面临的新挑战第113-116页
        4.4.2 党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思考第116-120页
        4.4.3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第120-130页
第五章 探索成果——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130-161页
    5.1 科学内涵第130-135页
        5.1.1 定义第130-132页
        5.1.2 中国特色第132-134页
        5.1.3 坐标归属第134-135页
    5.2 基本特征第135-141页
        5.2.1 中央政府、市场与地方政府三重推动第135-137页
        5.2.2 土地与人口要素驱动第137-138页
        5.2.3 城市规模多样化发展第138-139页
        5.2.4 内生与外生结合推进第139-141页
    5.3 精神品质第141-149页
        5.3.1 人民利益的城镇化价值追求第141-144页
        5.3.2 实事求是的城镇化特色发展第144-146页
        5.3.3 开放包容的城镇化全面发展第146-148页
        5.3.4 积极进取的城镇化创新发展第148-149页
    5.4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和谐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149-161页
        5.4.1 体制制度依托第150-151页
        5.4.2 城乡互动路径第151-154页
        5.4.3 城镇空间策略第154-157页
        5.4.4 区域发展战略第157-161页
第六章 基本经验——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第161-186页
    6.1 依据人民新需求调整城镇化建设思路第161-165页
    6.2 立足国情实际调整城镇化发展策略第165-170页
    6.3 坚持城乡一体化全面改革二元体制第170-173页
    6.4 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国土资源空间第173-176页
    6.5 坚持绿色发展应对城镇化资源能耗困境第176-181页
    6.6 坚持城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得益彰第181-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01-202页
作者简介第202-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程知识图谱组织与搜索技术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