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1 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 种子的萌发 | 第17-18页 |
1.3 种子的胚乳弱化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 与种子胚乳弱化相关的细胞壁裂解酶类研究 | 第21-24页 |
1.4.1 甘露聚糖酶(Man) | 第21页 |
1.4.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 第21-22页 |
1.4.3 果胶甲酯酶(PME) | 第22-23页 |
1.4.4 纤维素酶(C_x) | 第23页 |
1.4.5 β-半乳糖苷酶(β-Gal) | 第23页 |
1.4.6 阿拉伯糖苷酶(Ara) | 第23页 |
1.4.7 木糖苷酶(Xys) | 第23页 |
1.4.8 β-甘露糖苷酶(β-Mas) | 第23-24页 |
1.5 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贮藏物质的研究 | 第24页 |
1.6 活性氧与种子胚乳弱化的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的形态学研究 | 第26-30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5 讨论 | 第27-28页 |
附图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期间细胞壁裂解酶类研究 | 第30-3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1 发芽试验 | 第30页 |
3.3.2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细胞壁裂解酶类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3.3.2.1 β-甘露聚糖酶活力测定 | 第30页 |
3.3.2.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3.3.2.3 果胶甲酯酶活性测定 | 第31页 |
3.3.2.4 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 第3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3.4.1 黄精种子发芽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4.2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类活性变化 | 第32-36页 |
3.4.2.1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 β-Man的变化 | 第32页 |
3.4.2.2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PG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3.4.2.3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PME的活性变化 | 第33页 |
3.4.2.4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C_x活性的变化 | 第33-34页 |
3.4.2.5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 β-Gal活性的变化 | 第34页 |
3.4.2.6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Ara活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3.4.2.7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Xys活性的变化 | 第35页 |
3.4.2.8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 β-Mas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3.5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代谢物质变化研究 | 第38-4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4.3.1 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4.3.2 可溶性果胶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4.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4.3.4 氨基酸(AA, amino acid)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4.3.5 粗脂肪(CF, crude fat)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4.3.6 淀粉酶(AY, amylase)活性测定 | 第3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4.4.1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4.2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4.4.3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4.4.4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4.4.5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4.4.6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AA含量的变化 | 第43页 |
4.4.7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CF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4.4.8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进程中AY活性的变化 | 第44页 |
4.5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过程中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 第46-48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5.4 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5.5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缩略词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