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不同种质半夏优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半夏种质资源分布第12-13页
    1.2 半夏生态习性第13-14页
    1.3 半夏生物学特征第14页
    1.4 遗传多样性第14-15页
    1.5 半夏种植情况第15-17页
        1.5.1 播种密度与深度第15-16页
        1.5.2 播种期第16页
        1.5.3 肥料使用情况第16页
        1.5.4 田间管理情况调查第16-17页
        1.5.5 采收期第17页
    1.6 半夏化学成分第17-18页
    1.7 质量评价第18-19页
    1.8 半夏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19页
    1.9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10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不同产地引种半夏的综合评价第20-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2.1.1 样品来源第20页
        2.1.2 样品处理第20-21页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1页
        2.2.1 实验仪器第21页
        2.2.2 实验试剂第21页
    2.3 实验测定指标第21-26页
        2.3.1 半夏形态指标测定第21页
        2.3.2 半夏收获期各指标的测定第21-22页
        2.3.3 半夏水分等指标测定第22页
        2.3.4 总酸含量测定第22页
        2.3.5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第22-23页
        2.3.6 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23-24页
        2.3.7 还原性糖含量测定第24-25页
        2.3.8 不同产地引种半夏HPLC图比较第25-26页
    2.4 不同产地引种半夏品质优劣综合比较第26-27页
        2.4.1 计算公式第27页
    2.5 实验结果第27-33页
        2.5.1 形态指标比较第27-28页
        2.5.2 农艺性状的比较第28-29页
        2.5.3 半夏水分等含量比较第29页
        2.5.4 总酸含量比较第29-30页
        2.5.5 总生物碱含量比较第30-31页
        2.5.6 蛋白质含量比较第31页
        2.5.7 还原性糖含量比较第31-32页
        2.5.8 HPLC图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第32-33页
    2.6 不同产地引种半夏的综合比较第33-35页
        2.6.1 不同来源半夏与参考系的特征值第33-34页
        2.6.2 半夏灰色关联系数及权重第34-35页
        2.6.3 加权关联度及排序第35页
    2.7 分析与讨论第35-37页
        2.7.1 形态指标第35页
        2.7.2 农艺性状第35-36页
        2.7.3 化学成分第36页
        2.7.4 基于HPLC共有峰的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第36页
        2.7.5 不同来源半夏的综合评价第36-37页
第三章 引种年限对半夏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第37-41页
    3.1 材料第37-38页
        3.1.1 实验样品第37页
        3.1.2 样品处理第37-38页
    3.2 实验指标的测定第38页
        3.2.1 产量测定第38页
        3.2.2 半夏水分等含量测定第38页
        3.2.3 总酸含量测定第38页
        3.2.4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第38页
        3.2.5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8页
        3.2.6 还原糖含量测定第38页
    3.3 数据分析第38页
    3.4 结果第38-40页
        3.4.1 不同引种年限半夏产量比较第38-39页
        3.4.2 水分等检查指标的比较第39页
        3.4.3 半夏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第39-40页
    3.5 讨论第40-41页
第四章 遮阴对半夏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第41-45页
    4.1 材料第41页
        4.1.1 实验样品第41页
        4.1.2 样品处理第41页
    4.2 实验指标的测定第41-42页
        4.2.1 产量测定第41页
        4.2.2 半夏水分等含量测定第41-42页
        4.2.3 总酸含量测定第42页
        4.2.4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第42页
        4.2.5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2页
        4.2.6 还原糖含量测定第42页
    4.3 数据分析第42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4页
        4.4.1 不同遮阴密度及高度对产量的影响第42-43页
        4.4.2 药典相关指标分析第43页
        4.4.3 不同遮荫密度及高度对半夏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4.5 讨论第44-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5.1 研究结论第45-46页
    5.2 创新点第46页
    5.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茎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合成基因TaSST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和关联分析
下一篇:黄精种子胚乳弱化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