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教室空间改造策略--以广州地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状况 | 第18页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 | 第23-37页 |
2.1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 | 第23-29页 |
2.1.1 教室空间的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2.1.2 教室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2.1.3 教室空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 第27页 |
2.1.4 公共教室空间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2.1.5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的特点 | 第28-29页 |
2.2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设计的意义 | 第29-30页 |
2.3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3.1 高校学生的需求 | 第30页 |
2.3.2 科技水平的发展 | 第30-31页 |
2.3.3 教学模式 | 第31页 |
2.4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的改造 | 第31-34页 |
2.4.1 改造的原因 | 第31-33页 |
2.4.2 改造的目的 | 第33页 |
2.4.3 改造的现状情况综述 | 第33-34页 |
2.5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改造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7页 |
3.1 高等教育的变革 | 第37-38页 |
3.2 高校教学技术的进步 | 第38-41页 |
3.2.1 高校教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技术应用现状 | 第39-41页 |
3.3 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 | 第41-43页 |
3.3.1 当代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局限 | 第41-42页 |
3.3.2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3.4 高校学生的行为心理 | 第43-44页 |
3.4.1 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 | 第43-44页 |
3.4.2 高校学生对公共教室的利用 | 第44页 |
3.5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的设计需求 | 第44-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广州地区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现状分析 | 第47-66页 |
4.1 调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4.1.1 调研目的 | 第47页 |
4.1.2 调研对象选择 | 第47-48页 |
4.1.3 调研概况 | 第48页 |
4.2 广州地区高校公共教室空间调研分析 | 第48-56页 |
4.2.1 华南理工大学 | 第48-51页 |
4.2.2 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 | 第51-52页 |
4.2.3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 第52-54页 |
4.2.4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五山校区) | 第54-55页 |
4.2.5 调研情况总结 | 第55-56页 |
4.3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56-65页 |
4.3.1 教室设计中的问题 | 第56-60页 |
4.3.2 教室使用中的问题 | 第60-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的改造策略 | 第66-92页 |
5.1 改造目标与准则 | 第66-68页 |
5.1.1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改造的目标 | 第66-67页 |
5.1.2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改造的准则 | 第67-68页 |
5.2 高校公共教室空间的改造策略 | 第68-91页 |
5.2.1 多学科协作 | 第68-69页 |
5.2.2 空间形态重构 | 第69-76页 |
5.2.3 空间氛围营造 | 第76-85页 |
5.2.4 物理环境优化 | 第85-86页 |
5.2.5 融入智能设备 | 第86-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图表清单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