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从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改造开始 | 第10-12页 |
1.1.2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1 城市转型不断推进 | 第12-13页 |
1.2.2 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 第13页 |
1.2.3 节能理念发展成熟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4-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岭南高校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的发展演变 | 第21-49页 |
2.1 岭南高校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发展脉络 | 第21-37页 |
2.1.1 传统岭南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经验 | 第22-27页 |
2.1.2 近代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 | 第27-30页 |
2.1.3 现代时期——现代主义的理性思辨 | 第30-34页 |
2.1.4 当代时期——继往开来的不断创新 | 第34-37页 |
2.2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现状 | 第37-44页 |
2.2.1 高校建筑节能特点 | 第38-39页 |
2.2.2 既有建筑布局与外部环境 | 第39-41页 |
2.2.3 既有建筑内部空间 | 第41-43页 |
2.2.4 既有建筑围护结构 | 第43-44页 |
2.3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被动式节能的应用现状与设计重点 | 第44-47页 |
2.3.1 既有建筑改造中被动式节能应用的主要挑战 | 第44-45页 |
2.3.2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的若干案例 | 第45-47页 |
2.3.3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被动式节能的设计重点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影响因素与原则 | 第49-57页 |
3.1 影响因素 | 第49-54页 |
3.1.1 岭南地域的气候特征 | 第49-50页 |
3.1.2 岭南建筑的独特个性 | 第50-52页 |
3.1.3 高校空间的设计要求 | 第52-53页 |
3.1.4 被动式节能的技术应用 | 第53-54页 |
3.2 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3.2.1 整体性原则 | 第55页 |
3.2.2 地域性原则 | 第55-56页 |
3.2.3 时代性原则 | 第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建筑布局梳理 | 第57-75页 |
4.1 建筑形体与既有环境的关系 | 第57-64页 |
4.1.1 既有环境与微气候 | 第57-60页 |
4.1.2 改扩建形体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要点 | 第60-64页 |
4.2 改扩建形体的被动式节能处理 | 第64-72页 |
4.2.1“加法”改造策略 | 第64-67页 |
4.2.2“减法”改造策略 | 第67-72页 |
4.3 户外绿化与水体再营造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内部空间优化 | 第75-95页 |
5.1 内部空间自然通风组织 | 第75-82页 |
5.1.1 利用风压通风原理改善通风效果 | 第75-76页 |
5.1.2 利用热压通风原理改善通风效果 | 第76-77页 |
5.1.3 改善开窗通风性能 | 第77-82页 |
5.2 内部空间自然采光组织 | 第82-86页 |
5.2.1 建筑朝向的合理开发 | 第82-83页 |
5.2.2 适应既有建筑的自然采光改造方式 | 第83-86页 |
5.3 内部空间功能配置优化 | 第86-93页 |
5.3.1 高校建筑内部功能的空间属性与对通风采光的差异需求 | 第87-91页 |
5.3.2 多元复合的空间组织方式 | 第91-93页 |
5.4 被动式太阳能空间的应用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岭南高校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围护结构提升 | 第95-122页 |
6.1 提升窗户隔热性能 | 第95-97页 |
6.1.1 适应节能与建筑属性的窗墙比选择 | 第95-96页 |
6.1.2 不同玻璃的性能对比 | 第96页 |
6.1.3 不同窗框的性能对比 | 第96-97页 |
6.2 合理设置遮阳措施 | 第97-103页 |
6.2.1 常见遮阳方式 | 第98-99页 |
6.2.2 其它遮阳方式 | 第99-100页 |
6.2.3 适应既有建筑改造的遮阳模式 | 第100-103页 |
6.3 提升外墙隔热性能 | 第103-104页 |
6.4 提升屋顶隔热性能 | 第104-107页 |
6.5 置入立体绿化系统 | 第107-112页 |
6.5.1 屋顶绿化 | 第108-109页 |
6.5.2 垂直绿化 | 第109-111页 |
6.5.3 户外绿化 | 第111-112页 |
6.6 加强防潮措施 | 第112-113页 |
6.7 围护结构对绿色材料的应用 | 第113-118页 |
6.2.1 设计阶段 | 第114-115页 |
6.2.2 选材阶段 | 第115-118页 |
6.8 被动式太阳能围护结构的应用 | 第118-121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语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附录 1: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总平面 | 第127-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件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