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导联脑电信号的采集、处理及分析系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脑电信号的特性 | 第14-22页 |
2.1 脑电信号基本知识 | 第14-16页 |
2.1.1 脑电信号的机理 | 第14-15页 |
2.1.2 脑电信号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3 脑电信号的特征 | 第16页 |
2.2 诱发脑电 | 第16-20页 |
2.2.1 诱发脑电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诱发脑电的特性 | 第16-17页 |
2.2.3 诱发脑电的分类 | 第17-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脑电信号的采集、处理 | 第22-38页 |
3.1 脑电信号的采集与传输 | 第22-25页 |
3.1.1 脑电信号的放大 | 第22-24页 |
3.1.2 脑电信号的模数转换 | 第24-25页 |
3.2 通讯协议模块设计 | 第25-29页 |
3.2.1 脑电信号数据的编解码格式 | 第25-27页 |
3.2.2 USB串口通信 | 第27-29页 |
3.3 脑电信号的滤波 | 第29-36页 |
3.3.1 脑电信号的频率域处理 | 第30-33页 |
3.3.2 脑电信号的空间域处理 | 第33-35页 |
3.3.3 滤波算法的C++实现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 | 第38-52页 |
4.1 头部模型的构建 | 第38-42页 |
4.1.1 建模方式的选择 | 第38页 |
4.1.2 头部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4.1.3 模型建模过程 | 第39-42页 |
4.2 模型数据的读取 | 第42-51页 |
4.2.1 3DMAX模型输出格式 | 第42页 |
4.2.2 3DS文件格式 | 第42-43页 |
4.2.3 3DS文件读取 | 第43-48页 |
4.2.4 模型的绘制与显示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脑电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与功能测试 | 第52-64页 |
5.1 脑电图机软件总体设计 | 第52页 |
5.2 脑电图机软件的实现 | 第52-57页 |
5.2.1 人机交互模块的实现 | 第52-57页 |
5.2.2 脑功能区与电极的内联关系 | 第57页 |
5.3 软件测试 | 第57-63页 |
5.3.1 测试环境的配置 | 第59页 |
5.3.2 四种大脑功能区测试 | 第59-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