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1.1.1 高速铁路定义第9页
        1.1.2 高速铁路发展第9-11页
        1.1.3 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分析及对策的重要性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土体特征第21-35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湿陷性黄土土体特征第21-25页
        2.2.1 关于黄土的定义和范畴第21-22页
        2.2.2 黄土与黄土的湿陷性第22页
        2.2.3 我国的黄土及黄土湿陷性第22-23页
        2.2.4 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影响主要因素第23-24页
        2.2.5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第24-25页
    2.3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指标第25-30页
        2.3.1 黄土的分布及特征第25-27页
        2.3.2 黄土的的工程性质指标第27页
        2.3.3 不同时代黄土的参数分析第27-28页
        2.3.4 不同深度黄土的参数分析第28-30页
    2.4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地基土体特性第30-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第35-63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第35-42页
        3.2.1 地基沉降研究现状第35-36页
        3.2.2 地基沉降机理第36-38页
        3.2.3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第38-42页
        3.2.4 地基沉降修正系数第42页
    3.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第42-47页
        3.3.1 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的组成第42-43页
        3.3.2 路基沉降预测分析的目的第43页
        3.3.3 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第43-44页
        3.3.4 路基沉降预测理论研究现状第44页
        3.3.5 路基沉降预测的方法第44-47页
    3.4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第47-62页
        3.4.1 地基沉降修正系数的确定第48页
        3.4.2 地基沉降计算第48-54页
        3.4.3 基于实测资料的路基沉降预测计算第54-60页
        3.4.4 最优组合路基沉降预测初步设想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第63-77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变形分析第63-67页
        4.2.1 动力沉降(振陷)软化模式第63-64页
        4.2.2 动力沉降(振陷)残余变形模式第64-67页
    4.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试验第67-71页
        4.3.1 试验原理及参数测定第67-68页
        4.3.2 试验过程及结果第68-71页
    4.4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分析计算第71-76页
        4.4.1 基于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模型并计算原位土体的静应力第72-76页
        4.4.2 振陷计算的静应力转化为动应力第76页
        4.4.3 计算列车最大动应力条件下下卧土层的动应力比第76页
        4.4.4 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室内试验成果计算黄土地基的振陷量第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第77-84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概况第77-79页
        5.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现状分析第77-78页
        5.2.2 工程地质分区的原则(以郑西高速铁路为例)第78-79页
        5.2.3 工程地质分区的方法(以郑西高速铁路为例)第79页
    5.3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工程地质分区第79-80页
        5.3.1 工程地质分区等级系统和指标体系第79页
        5.3.2 工程地质分区结果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附表第81-84页
第六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技术方案第84-89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郑西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第84-86页
        6.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必要性第84-85页
        6.2.2 郑西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第85-86页
    6.3 基于工程地质分区的郑西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技术方案第86-87页
    6.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7.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90-9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1-96页
致谢第96-97页
附图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合地域人文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下一篇:新疆东准噶尔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组成、结构、就位机制及大地构造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