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1 高速铁路定义 | 第9页 |
1.1.2 高速铁路发展 | 第9-11页 |
1.1.3 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分析及对策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土体特征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湿陷性黄土土体特征 | 第21-25页 |
2.2.1 关于黄土的定义和范畴 | 第21-22页 |
2.2.2 黄土与黄土的湿陷性 | 第22页 |
2.2.3 我国的黄土及黄土湿陷性 | 第22-23页 |
2.2.4 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影响主要因素 | 第23-24页 |
2.2.5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 | 第24-25页 |
2.3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指标 | 第25-30页 |
2.3.1 黄土的分布及特征 | 第25-27页 |
2.3.2 黄土的的工程性质指标 | 第27页 |
2.3.3 不同时代黄土的参数分析 | 第27-28页 |
2.3.4 不同深度黄土的参数分析 | 第28-30页 |
2.4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地基土体特性 | 第30-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 | 第35-6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计算 | 第35-42页 |
3.2.1 地基沉降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3.2.2 地基沉降机理 | 第36-38页 |
3.2.3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38-42页 |
3.2.4 地基沉降修正系数 | 第42页 |
3.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 | 第42-47页 |
3.3.1 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的组成 | 第42-43页 |
3.3.2 路基沉降预测分析的目的 | 第43页 |
3.3.3 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 第43-44页 |
3.3.4 路基沉降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 第44页 |
3.3.5 路基沉降预测的方法 | 第44-47页 |
3.4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地基沉降计算及路基沉降预测 | 第47-62页 |
3.4.1 地基沉降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48页 |
3.4.2 地基沉降计算 | 第48-54页 |
3.4.3 基于实测资料的路基沉降预测计算 | 第54-60页 |
3.4.4 最优组合路基沉降预测初步设想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 | 第63-77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变形分析 | 第63-67页 |
4.2.1 动力沉降(振陷)软化模式 | 第63-64页 |
4.2.2 动力沉降(振陷)残余变形模式 | 第64-67页 |
4.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试验 | 第67-71页 |
4.3.1 试验原理及参数测定 | 第67-68页 |
4.3.2 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68-71页 |
4.4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动力沉降(振陷)分析计算 | 第71-76页 |
4.4.1 基于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模型并计算原位土体的静应力 | 第72-76页 |
4.4.2 振陷计算的静应力转化为动应力 | 第76页 |
4.4.3 计算列车最大动应力条件下下卧土层的动应力比 | 第76页 |
4.4.4 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室内试验成果计算黄土地基的振陷量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 | 第77-84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分区概况 | 第77-79页 |
5.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现状分析 | 第77-78页 |
5.2.2 工程地质分区的原则(以郑西高速铁路为例) | 第78-79页 |
5.2.3 工程地质分区的方法(以郑西高速铁路为例) | 第79页 |
5.3 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高速铁路陕西段工程地质分区 | 第79-80页 |
5.3.1 工程地质分区等级系统和指标体系 | 第79页 |
5.3.2 工程地质分区结果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附表 | 第81-84页 |
第六章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技术方案 | 第84-89页 |
6.1 引言 | 第84页 |
6.2 郑西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 | 第84-86页 |
6.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 第84-85页 |
6.2.2 郑西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 | 第85-86页 |
6.3 基于工程地质分区的郑西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技术方案 | 第86-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0-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图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