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项目的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农机化示范大院 | 第18页 |
2.1.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8-19页 |
2.1.3 政府购买服务 | 第19页 |
2.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2.3 农业补贴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4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项目背景及动因 | 第23-29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23-24页 |
3.1.1 农业根基趋稳 | 第23页 |
3.1.2 种田农民不断减少 | 第23-24页 |
3.1.3 粮食安全需要社会化经营 | 第24页 |
3.2 滁州市情 | 第24-25页 |
3.3 项目动因 | 第25-29页 |
3.3.1 农机具停放难、安家难等现实困难 | 第25-26页 |
3.3.2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弱势群体 | 第26页 |
3.3.3 农机社会化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26-27页 |
3.3.4 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成本高 | 第27页 |
3.3.5 希望以点带面提升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体水平 | 第27-29页 |
第4章 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项目概况 | 第29-42页 |
4.1 项目简介 | 第29-30页 |
4.2 项目建设内容 | 第30-34页 |
4.2.1 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主体 | 第30页 |
4.2.2 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分类 | 第30页 |
4.2.3 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样式 | 第30-34页 |
4.3 申报及验收 | 第34-40页 |
4.3.1 主要申报材料目录 | 第34页 |
4.3.2 主要申报程序 | 第34页 |
4.3.3 主要申报要求 | 第34-35页 |
4.3.4 项目验收程序及要求 | 第35-40页 |
4.4 主要推进措施 | 第40-42页 |
4.4.1 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 第40页 |
4.4.2 采取整体推进措施 | 第40-41页 |
4.4.3 突出文化融合 | 第41-42页 |
第5章 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项目成效及不足 | 第42-49页 |
5.1 项目成效 | 第42-43页 |
5.1.1 农机具“安家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 第42-43页 |
5.1.2 提升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水平 | 第43页 |
5.1.3 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 | 第43页 |
5.2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 | 第43-47页 |
5.2.1 产权不明晰 | 第45页 |
5.2.2 后续管护困难 | 第45页 |
5.2.3 社会效益有待提高 | 第45-46页 |
5.2.4 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46-47页 |
5.3 存在不足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5.3.1 宏观政策的限制 | 第47页 |
5.3.2 项目方案考虑不细 | 第47页 |
5.3.3 建设主体整体实力不强 | 第47-48页 |
5.3.4 存在一些客观上的现实困难 | 第48-49页 |
第6章 通过项目研究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思考 | 第49-54页 |
6.1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第49-50页 |
6.2 解决好用地障碍 | 第50-51页 |
6.3 拓宽好融资渠道 | 第51-52页 |
6.4 强化专业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2-53页 |
6.5 加强信息化融合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项目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