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20-23页 |
1.2.1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24-26页 |
第2章 政府债务研究文献综述 | 第26-43页 |
2.1 国外政府债务研究文献 | 第26-33页 |
2.1.1 关于政府债务有害论的分析 | 第26-27页 |
2.1.2 关于政府债务有益论的分析 | 第27-29页 |
2.1.3 关于政府债务中性论的分析 | 第29-30页 |
2.1.4 关于政府公债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2.1.5 关于地方债务的债务形式研究 | 第31-32页 |
2.1.6 关于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 | 第32-33页 |
2.2 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文献 | 第33-38页 |
2.2.1 关于政府债务有害论的分析 | 第33页 |
2.2.2 关于公债理论的分析 | 第33-34页 |
2.2.3 关于政府债务规模分析 | 第34-35页 |
2.2.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分析 | 第35-36页 |
2.2.5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第36页 |
2.2.6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分析 | 第36-38页 |
2.2.7 关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分析 | 第38页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38-43页 |
2.3.1 达成的共识 | 第38-39页 |
2.3.2 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39-41页 |
2.3.3 对本文研究的帮助和启示 | 第41-43页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43-58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第43-47页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地方借款与建设公债 | 第43-44页 |
3.1.2 改革开放之初的“拨改贷”负债模式 | 第44-45页 |
3.1.3 1992-1996年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45页 |
3.1.4 两次危机时期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45-46页 |
3.1.5 2011年后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46-47页 |
3.2 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和结构 | 第47-54页 |
3.2.1 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 | 第47-49页 |
3.2.2 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 | 第49-54页 |
3.3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3.3.1 债务规模巨大,负债面广 | 第54-55页 |
3.3.2 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 | 第55页 |
3.3.3 监管失控,债务风险大 | 第55页 |
3.4 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8页 |
3.4.1 地方政府举债方式不规范 | 第56页 |
3.4.2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56页 |
3.4.3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 | 第56-57页 |
3.4.4 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繁重 | 第57页 |
3.4.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 | 第57-58页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 第58-64页 |
4.1 经济发展因素 | 第58-59页 |
4.1.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第58-59页 |
4.1.2 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 第59页 |
4.1.3 满足创新驱动资金需求 | 第59页 |
4.2 财政管理因素 | 第59-62页 |
4.2.1 分税制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预算管理制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转移支付制度的影响 | 第61页 |
4.2.4 债务管理制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行政管理因素 | 第62-64页 |
4.3.1 民生改善的需求 | 第62-63页 |
4.3.2 党政干部考核机制的驱动 | 第63-64页 |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分析 | 第64-84页 |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64-67页 |
5.1.1 风险的内涵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定义 | 第64-65页 |
5.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 第65-67页 |
5.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模型 | 第67-77页 |
5.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体系 | 第67-71页 |
5.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 | 第71-73页 |
5.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模型 | 第73-77页 |
5.3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77-83页 |
5.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7-80页 |
5.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发达国家地方债务的经验分析 | 第84-97页 |
6.1 美国的地方债务制度分析 | 第84-87页 |
6.1.1 美国的地方债务制度 | 第84-85页 |
6.1.2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 第85-86页 |
6.1.3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第86-87页 |
6.2 日本地方债务制度 | 第87-88页 |
6.2.1 日本地方债务概述 | 第87页 |
6.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87页 |
6.2.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 | 第87-88页 |
6.3 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分析 | 第88-91页 |
6.3.1 德国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88-90页 |
6.3.2 哥伦比亚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90页 |
6.3.3 巴西政府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90-91页 |
6.3.4 加拿大政府的地方政府债务 | 第91页 |
6.4 发达国家地方公债的经验与启示 | 第91-97页 |
6.4.1 美日地方债务管理的经验 | 第91-93页 |
6.4.2 其他国家债务管理的经验 | 第93-94页 |
6.4.3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 第94-97页 |
第7章 新常态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防范对策 | 第97-108页 |
7.1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97-99页 |
7.1.1 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 第97页 |
7.1.2 地方政府举债列入地方人大监督范围 | 第97页 |
7.1.3 追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决策责任 | 第97-98页 |
7.1.4 把债务情况列入政府评价体系 | 第98-99页 |
7.2 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 第99-100页 |
7.2.1 建立综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组织 | 第99页 |
7.2.2 加强政府债务资金的管理监督 | 第99-100页 |
7.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100-106页 |
7.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 第100-101页 |
7.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 | 第101页 |
7.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7.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4页 |
7.3.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评价 | 第104-106页 |
7.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路径 | 第106-107页 |
7.4.1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偿债责权 | 第106页 |
7.4.2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 第106-107页 |
7.4.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机制 | 第10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109-110页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