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第24-28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4-27页 |
1.3.2 基本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8-31页 |
第2章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2.1 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 第31-34页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货币观点理论 | 第34-37页 |
2.2.1 货币观点:从金融机构负债方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4-36页 |
2.2.2 货币观点的主要缺陷 | 第36-37页 |
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信用观点理论 | 第37-41页 |
2.3.1 信用观点:从资产方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7-39页 |
2.3.2 传统信用观点的发展 | 第39-41页 |
2.4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用观点和货币观点的具体体现 | 第41-42页 |
第3章 社会融资规模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 第42-55页 |
3.1 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 | 第42-48页 |
3.1.1 金融体系资产方:实体经济融资方式和格局发生变化 | 第43-45页 |
3.1.2 金融体系负债方: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划分产生影响 | 第45-46页 |
3.1.3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 第46-48页 |
3.2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界定 | 第48-52页 |
3.2.1 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 | 第48-49页 |
3.2.2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的构成 | 第49-52页 |
3.2.3 社会融资规模不存在统计遣漏 | 第52页 |
3.3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 第52-55页 |
3.3.1 融资总量迅速扩大,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第52-53页 |
3.3.2 融资结构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提高 | 第53-55页 |
第4章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发展及演化 | 第55-71页 |
4.1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与结构 | 第55-62页 |
4.1.1 我国货币供应量发展现状 | 第55-56页 |
4.1.2 我国基础货币来源和运用结构演化 | 第56-58页 |
4.1.3 我国货币乘数变化趋势 | 第58-62页 |
4.2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 | 第62-65页 |
4.2.1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函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3 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设想 | 第65页 |
4.3 国际和我国货币供应量体系的实践与发展 | 第65-71页 |
4.3.1 受“新观点”影响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 | 第65-66页 |
4.3.2 欧美日等国货币供给口径扩展的演变 | 第66-69页 |
4.3.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 | 第69-71页 |
第5章 社会融资结构与货币供应量影响机理分析 | 第71-90页 |
5.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比变化对M_2影响 | 第71-73页 |
5.2 表内贷款与货币供应量关系 | 第73-75页 |
5.2.1 人民币贷款与货币供应量 | 第73-74页 |
5.2.2 外币贷款与货币供应量 | 第74-75页 |
5.3 表外贷款与货币供应量关系 | 第75-78页 |
5.3.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 第75-77页 |
5.3.2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机制 | 第77-78页 |
5.4 企业债券融资与货币供应量关系 | 第78-80页 |
5.4.1 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 | 第78-79页 |
5.4.2 债券融资对M_2的影响机制 | 第79-80页 |
5.5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与货币供应量 | 第80-82页 |
5.6 社会融资结构与货币供应量的实证分析 | 第82-90页 |
5.6.1 各变量的统计检验 | 第82-84页 |
5.6.2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84-88页 |
5.6.3 方差分解分析 | 第88-90页 |
第6章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关系比较分析 | 第90-110页 |
6.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第90-93页 |
6.2 模型统计检验 | 第93-97页 |
6.2.1 相关性分析 | 第93-94页 |
6.2.2 单位根检验 | 第94-95页 |
6.2.3 协整检验 | 第95-96页 |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96-97页 |
6.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97-108页 |
6.3.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97-99页 |
6.3.2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99-106页 |
6.3.3 方差分解分析 | 第106-108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108-110页 |
6.4.1 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较货币供应量更高 | 第108-109页 |
6.4.2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效果各有侧重 | 第109页 |
6.4.3 社会融资规模对物价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货币供应量 | 第109-110页 |
第7章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间关系比较分析 | 第110-131页 |
7.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第110-114页 |
7.2 模型统计检验 | 第114-118页 |
7.2.1 相关性分析 | 第114页 |
7.2.2 单位根检验 | 第114-115页 |
7.2.3 协整检验 | 第115-117页 |
7.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117-118页 |
7.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18-129页 |
7.3.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118-120页 |
7.3.2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120-128页 |
7.3.3 方差分解分析 | 第128-12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4.1 货币供应量相比社会融资规模对数量型政策工具更加敏感 | 第129-130页 |
7.4.2 央行传统调控手段受到限制 | 第130页 |
7.4.3 社会融资规模与市场化利率关联程度显著 | 第130-131页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1-142页 |
8.1 结论 | 第131-134页 |
8.1.1 社会融资规模多角度反映实体经济融资状况 | 第131页 |
8.1.2 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金融关系更加密切 | 第131-132页 |
8.1.3 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使货币供应量调控效果减弱 | 第132页 |
8.1.4 社会融资规模不能完全替代货币供应量 | 第132-133页 |
8.1.5 社会融资规模是货币供应量的一个良好补充 | 第133-134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34-140页 |
8.2.1 建立包括社会融资规模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 | 第134页 |
8.2.2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 第134-135页 |
8.2.3 进一步加深银行业体制改革,提高融资效率 | 第135-136页 |
8.2.4 以社会融资规模编制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136-138页 |
8.2.5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 第138-139页 |
8.2.6 监管与调控相配合,提高国内监管有效性 | 第139-140页 |
8.2.7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与标准制定 | 第140页 |
8.3 展望:研究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