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8页 |
1.1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制化的进程 | 第10-13页 |
1.1.1“研考会”版(1974 年) | 第10页 |
1.1.2“经建会”版(1990 年) | 第10-11页 |
1.1.3“法务部”版(1994 年) | 第11页 |
1.1.4“行政院”版(1995 年) | 第11-12页 |
1.1.5“谢启大”版(1996 年) | 第12页 |
1.1.6 现行版本(1999 年) | 第12-13页 |
1.2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产生的原因 | 第13-15页 |
1.2.1 经济模式转型,孕育根本动力 | 第13页 |
1.2.2 政治体制转变,造就良好条件 | 第13-14页 |
1.2.3 社会运动勃兴,急需参与管道 | 第14页 |
1.2.4 利益团体活动,推进程序建制 | 第14页 |
1.2.5 行政革新推动,加速程序法制 | 第14-15页 |
1.2.6 学者积极参与,提供理论基础 | 第15页 |
1.3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3.1 正当法律程序理论 | 第15-16页 |
1.3.2 行政控权理论 | 第16-18页 |
2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 第18-30页 |
2.1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 | 第18-19页 |
2.2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 第19-22页 |
2.3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内容 | 第22-30页 |
2.3.1 总则 | 第22-25页 |
2.3.2 行政处分 | 第25页 |
2.3.3 行政契约 | 第25-26页 |
2.3.4 法规命令与行政规则 | 第26-27页 |
2.3.5 行政计划 | 第27-28页 |
2.3.6 行政指导 | 第28页 |
2.3.7 陈情 | 第28-30页 |
3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评析 | 第30-37页 |
3.1 形式合法性 | 第30页 |
3.2 实质合理性 | 第30-32页 |
3.2.1 贯彻依法行政原则与比例原则 | 第30-31页 |
3.2.2 兼顾公正与效率 | 第31-32页 |
3.3 可操作性 | 第32页 |
3.4 实施后的重要成效 | 第32-34页 |
3.4.1 加强权利保障 | 第32-33页 |
3.4.2 促进民主发展 | 第33页 |
3.4.3 落实依法行政 | 第33页 |
3.4.4 提升行政效能 | 第33-34页 |
3.4.5 增进人民信赖 | 第34页 |
3.5 实施后衍生的问题 | 第34-37页 |
3.5.1 行政部门中的部分顽固势力持抵制态度 | 第34-35页 |
3.5.2 行政程序在实际运作上存在瑕疵 | 第35页 |
3.5.3 行政程序的实施重心产生偏离 | 第35-37页 |
4 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启示 | 第37-43页 |
4.1 行政程序立法需要政府积极主导 | 第37-38页 |
4.2 行政程序立法需要根植于“国情” | 第38页 |
4.3 行政程序立法需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 | 第38-39页 |
4.4 加强宪法解释,构建理论基础 | 第39页 |
4.5 深化实证研究,确定立法范围 | 第39页 |
4.6 确立目标模式,形成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4.7 建立核心制度,响应立法目标 | 第40-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