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1.4.1 将区域联动理念引入到乡村规划中 | 第19页 |
1.4.2 提出了区域联动下的乡村规划策略 | 第19页 |
1.5 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1.5.1 区域联动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1.5.2 乡村规划基本内涵 | 第21页 |
1.6 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1.6.1 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1.6.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页 |
1.6.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第22-23页 |
1.6.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页 |
1.6.5 区域PERD理论 | 第23页 |
1.6.6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1.6.7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41页 |
2.1 区域联动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2.1.1 研究文献分析 | 第25-26页 |
2.1.2 区域联动理念发展的研究概述 | 第26-27页 |
2.1.3 区域联动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27-28页 |
2.1.4 小结 | 第28-29页 |
2.2 乡村建设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39页 |
2.2.1 研究文献分析 | 第29-30页 |
2.2.2 国外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概述 | 第30-33页 |
2.2.3 国内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概述 | 第33-37页 |
2.2.4 小结 | 第37-39页 |
2.3 区域联动与乡村规划交叉研究综述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区域联动中不同联动要素内容研究 | 第41-59页 |
3.1 产业联动 | 第41-48页 |
3.1.1 产业联动的内涵 | 第41-42页 |
3.1.2 产业联动的影响因子 | 第42-45页 |
3.1.3 产业联动的动力机制 | 第45-46页 |
3.1.4 产业联动的实现路径 | 第46-48页 |
3.2 文化联动 | 第48-51页 |
3.2.1 文化联动的内涵 | 第48-49页 |
3.2.2 文化联动发展的意义 | 第49页 |
3.2.3 文化联动的发展路径 | 第49-51页 |
3.3 空间联动 | 第51-53页 |
3.3.1 空间联动的内涵 | 第51页 |
3.3.2 空间联动的目的 | 第51-52页 |
3.3.3 空间联动的模式 | 第52-53页 |
3.4 生态联动 | 第53-57页 |
3.4.1 生态联动的内涵 | 第54页 |
3.4.2 生态联动的原则 | 第54-55页 |
3.4.3 生态联动的建设内容 | 第55-57页 |
3.5 行政联动 | 第57-59页 |
3.5.1 行政联动的内涵 | 第57-58页 |
3.5.2 行政联动的作用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区域联动下乡村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 | 第59-73页 |
4.1 区域联动下乡村建设规划的目标 | 第59页 |
4.1.1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稳步提升 | 第59页 |
4.1.2 实现资源联动,促进乡村区域综合发展 | 第59页 |
4.1.3 鼓励绿色发展,提升乡村区域环境质量 | 第59页 |
4.2 区域联动下乡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 第59-61页 |
4.3 区域联动下乡村建设规划的实现路径 | 第61-73页 |
4.3.1 分析区域内乡村产业资源,建立乡村产业联动机制 | 第61-66页 |
4.3.2 整合区域内乡村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联动发展模式 | 第66-67页 |
4.3.3 分析区域内乡村空间特色,建立合理空间联动模式 | 第67-68页 |
4.3.4 整治区域内乡村生态环境,建立生态联动治理模式 | 第68-70页 |
4.3.5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政治联动保障体系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区域联动下乡村建设发展实例研究——嵩山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实践 | 第73-109页 |
5.1 规划实施前概况 | 第73-76页 |
5.1.1 规划区简介 | 第73-74页 |
5.1.2 区位交通 | 第74页 |
5.1.3 自然人文景观 | 第74-75页 |
5.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75页 |
5.1.5 SWOT分析总结 | 第75-76页 |
5.2 发展战略整合 | 第76-78页 |
5.2.1 以联动发展为主要模式的发展理念 | 第76-78页 |
5.2.2 以建设新地标为主的总体发展目标 | 第78页 |
5.3 联动发展策略——以产业联动为主体促进生态区整体发展 | 第78-85页 |
5.3.1 产业发展现状 | 第78-80页 |
5.3.2 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 第80-85页 |
5.4 联动发展策略——以文化联动推进生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85-89页 |
5.4.1 生态区内特色文化整合与解析 | 第85-88页 |
5.4.2 整合特色文化,联动推进村庄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 | 第88-89页 |
5.5 联动发展策略——以空间联动助力生态区产业的升级发展 | 第89-98页 |
5.5.1 产业空间影响因素 | 第89-90页 |
5.5.2 生态区空间联动结构 | 第90-98页 |
5.6 联动发展策略——以生态联动推进生态区可持续发展 | 第98-100页 |
5.6.1 整合生态资源,融入经济联动发展 | 第98-99页 |
5.6.2 整治各村卫生质量,联动治理区内环境 | 第99-100页 |
5.7 联动发展策略——以政治联动保障区内乡村的综合发展 | 第100-101页 |
5.7.1 运营联动管理机制 | 第100-101页 |
5.7.2 加强政企联动协作 | 第101页 |
5.7.3 争取多级支持 | 第101页 |
5.8 嵩山生态旅游区规划实施情况 | 第101-109页 |
5.8.1 产业综合发展概况 | 第101-104页 |
5.8.2 服务系统建设情况 | 第104页 |
5.8.3 景观环境治理情况 | 第104-106页 |
5.8.4 农村综合建设情况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109-111页 |
6.1 区域联动下的乡村规划能够极大促进资源有效集约利用 | 第109页 |
6.2 多元并存的联动发展方式推动了乡村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109页 |
6.3 具有特色且聚集分布的乡村区域适宜采用联动式发展方式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