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反馈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2.1.1 反馈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反馈的分类 | 第13-14页 |
2.1.3 多元反馈的定义 | 第14页 |
2.2 反馈的重要性 | 第14页 |
2.3 国外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2.3.1 国外对教师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2.3.2 国外对同伴反馈及网络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2.4 国内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2.4.1 国内对教师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6页 |
2.4.2 国内对同伴及多元反馈相结合的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2.4.3 国内对网络背景下反馈的研究情况 | 第17-18页 |
2.5 国内外关于反馈研究情况概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3.1 自主学习理论 | 第20页 |
3.1.1 自主学习理论的定义 | 第20页 |
3.1.2 自主学习理论与多元反馈研究的内在关系 | 第20页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定义 | 第20-21页 |
3.2.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第21页 |
3.2.3 建构主义与多元反馈研究的联系 | 第21页 |
3.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1-23页 |
3.3.1 合作学习理论的定义 | 第21页 |
3.3.2 合作学习理论多元反馈的联系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23-35页 |
4.1 实验内容 | 第23-24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23页 |
4.1.3 实验假设 | 第23-24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4.2 实验操作 | 第24-30页 |
4.2.1 实验前调查问卷及分析 | 第24-25页 |
4.2.2 前测 | 第25页 |
4.2.3 实验班第一轮教学实验过程设计 | 第25-27页 |
4.2.3.1 写作过程设计 | 第26页 |
4.2.3.2 多元反馈写作过程具体操作 | 第26-27页 |
4.2.4 访谈 | 第27-28页 |
4.2.4.1 访谈分析 | 第27-28页 |
4.2.4.2 基于访谈的改进策略 | 第28页 |
4.2.5 实验班第二轮教学实验过程设计 | 第28-30页 |
4.2.5.1 多元反馈写作过程设计 | 第29页 |
4.2.5.2 多元反馈写作过程具体操作 | 第29-30页 |
4.2.6 后测 | 第30页 |
4.2.7 访谈 | 第30页 |
4.3 多元反馈教学实验案例 | 第30-31页 |
4.3.1 写作命题及要求 | 第30-31页 |
4.3.2 实验案例的具体操作过程 | 第31页 |
4.4 多元反馈实施策略 | 第31-35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 | 第35-41页 |
5.1 实验后调查问卷分析 | 第35-37页 |
5.2 前测和后测作文总成绩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5.2.1 前测作文总成绩分析 | 第37页 |
5.2.2 后测作文总成绩分析 | 第37-38页 |
5.3 前测和后测作文内容结构和语句连贯性方面的变化 | 第38-40页 |
5.4 多元反馈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6页 |
附录1 高中生英语写作状况调查表 | 第46-48页 |
附录2 高中英语写作多元反馈状况调查表 | 第48-50页 |
附录3 批改网作文布置示例 | 第50-52页 |
附录4 书信模板和范文 | 第52-53页 |
附录5 前后测成绩对比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