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0 引言 | 第16-21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0.5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0.6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 无期徒刑概述 | 第21-25页 |
1.1 无期徒刑的概念 | 第21页 |
1.2 无期徒刑的特点 | 第21-22页 |
1.2.1 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 第21页 |
1.2.2 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 | 第21-22页 |
1.2.3 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 | 第22页 |
1.2.4 羁押时间不能折抵刑期 | 第22页 |
1.2.5 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第22页 |
1.3 无期徒刑的价值 | 第22-25页 |
1.3.1 无期徒刑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 第22-23页 |
1.3.2 无期徒刑具有仅次于极刑的严厉的惩罚性的本质 | 第23页 |
1.3.3 无期徒刑具有错判易纠的优点,可以避免错杀 | 第23页 |
1.3.4 无期徒刑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 第23-24页 |
1.3.5 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矫正功能 | 第24-25页 |
2 我国无期徒刑评析 | 第25-35页 |
2.1 我国无期徒刑的分布状况 | 第25-26页 |
2.2 我国无期徒刑的类型 | 第26-28页 |
2.2.1 作为死刑选择刑的无期徒刑和作为有期徒刑选择刑的无期徒刑 | 第26-27页 |
2.2.2 普通无期徒刑和特殊无期徒刑 | 第27-28页 |
2.3 对我国无期徒刑的评析 | 第28-35页 |
2.3.1 最低服刑期限过低 | 第28-29页 |
2.3.2 没有明确适用无期徒刑的消极主体 | 第29-30页 |
2.3.3 无期徒刑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不协调 | 第30-32页 |
2.3.4 无期徒刑与相关刑罚制度不协调 | 第32-35页 |
3 外国无期徒刑评析 | 第35-44页 |
3.1 外国无期徒刑的分布 | 第35页 |
3.2 外国无期徒刑的类型 | 第35-37页 |
3.2.1 绝对无期徒刑与相对无期徒刑 | 第36-37页 |
3.2.2 强制劳动的无期徒刑与不强制劳动的无期徒刑 | 第37页 |
3.2.3 可变更的无期徒刑与不可变更的无期徒刑 | 第37页 |
3.3 对外国无期徒刑现状的评述 | 第37-44页 |
3.3.1 死刑的存废与无期徒刑的轻重设置密切相关 | 第38-39页 |
3.3.2 无期徒刑属于重刑 | 第39页 |
3.3.3 无期徒刑大多是可变更的无期徒刑 | 第39-40页 |
3.3.4 无期徒刑的假释条件严于有期徒刑的假释条件 | 第40-41页 |
3.3.5 严格限制无期徒刑缓和其严厉性 | 第41-44页 |
4 我国无期徒刑的完善建议 | 第44-54页 |
4.1 实现无期徒刑类型化 | 第44-48页 |
4.1.1 设置限制假释的无期徒刑 | 第44-46页 |
4.1.2 协调死缓减刑后的无期徒刑 | 第46-47页 |
4.1.3 设置绝对无期徒刑 | 第47-48页 |
4.2 缩小无期徒刑的适用范围 | 第48-52页 |
4.2.1 取消无期徒刑中过失犯罪的适用 | 第48页 |
4.2.2 取消无期徒刑中对欺诈类犯罪的适用 | 第48-49页 |
4.2.3 取消无期徒刑对盗窃罪的适用 | 第49-50页 |
4.2.4 取消无期徒刑对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发票类犯罪的适用 | 第50-51页 |
4.2.5 取消无期徒刑对行贿犯罪的适用 | 第51-52页 |
4.3 明确无期徒刑适用的消极主体 | 第52-54页 |
4.3.1 严格限制对老年人适用无期徒刑 | 第52-53页 |
4.3.2 严格限制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