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对企业融资与融资效率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对融资效率测度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对新兴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 第15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1.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页 |
2.1.2 新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2 市场效率理论 | 第19-20页 |
2.2.1 资本市场效率的内涵 | 第19页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第19-20页 |
2.3 主要测度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索罗余值法 | 第20页 |
2.3.2 生产前沿函数 | 第20-21页 |
2.3.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第21页 |
2.3.4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 第21页 |
2.3.5 效率测度方法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的融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3.1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3.1.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 第23页 |
3.1.2 新材料、新技术不断突破 | 第23-24页 |
3.1.3 新材料呈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 | 第24页 |
3.1.4 绿色材料和材料绿色化备受关注 | 第24页 |
3.2 新材料产业的融资现状 | 第24-27页 |
3.2.1 总体融资现状 | 第24-25页 |
3.2.2 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江苏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实证框架设计 | 第27-33页 |
4.1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27-31页 |
4.1.1 DEA效率测度模型 | 第27-29页 |
4.1.2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29-31页 |
4.2 评价指标设计 | 第31-33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2 原始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江苏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测度实证研究 | 第33-48页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3页 |
5.2 样本指标的统计描述 | 第33-34页 |
5.2.1 样本的资产规模描述 | 第33页 |
5.2.2 样本的主营业务成本描述 | 第33-34页 |
5.3 样本数据处理 | 第34页 |
5.4 融资效率有效性分析 | 第34-42页 |
5.4.1 融资效率的总体分析 | 第39-41页 |
5.4.2 融资效率值的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5.4.3 融资效率规模报酬分析 | 第42页 |
5.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融资效率研究 | 第42-48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效率评价 | 第48-51页 |
6.1 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第48-49页 |
6.1.1 禾盛新材主营业务介绍 | 第48页 |
6.1.2 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增资扩股介绍 | 第48-49页 |
6.2 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效率评价分析 | 第49-51页 |
6.2.1 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情况 | 第49-5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7.2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提高融资效率方面的建议 | 第51-53页 |
7.2.1 通过发挥政府支持作用,引导各界资金参与 | 第51页 |
7.2.2 灵活的运用不同融资模式,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第51-52页 |
7.2.3 积极推动银行金融创新,降低新材料产业企业的融资成本 | 第52页 |
7.2.4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