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轴流压气机的失速机理 | 第15-19页 |
1.2.1 压气机的失速类型 | 第15-16页 |
1.2.2 失速类型的判断方法 | 第16-19页 |
1.3 轴流压气机叶顶喷气的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3.1 叶顶喷气的历史发展 | 第19-22页 |
1.3.2 叶顶喷气的最新研究成果 | 第22-26页 |
1.3.3 叶顶喷气的设计规律及作用机理总结 | 第26-31页 |
1.4 自循环机匣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喷嘴和自循环机匣处理实验件的设计与优化 | 第37-59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喷嘴实验件的优化设计 | 第37-48页 |
2.2.1 喷嘴型线的设计与优化 | 第38-46页 |
2.2.1.1 喷嘴内壁面型线的设计 | 第38-42页 |
2.2.1.2 喷嘴外壁面型线的设计 | 第42-44页 |
2.2.1.3 喷嘴的气动特性 | 第44-46页 |
2.2.2 喷嘴实验件的模块化设计 | 第46-48页 |
2.3 自循环机匣处理实验件的设计与优化 | 第48-55页 |
2.3.1 抽吸口的设计与优化 | 第49-50页 |
2.3.2 桥路的设计 | 第50-54页 |
2.3.3 自循环机匣处理实验件的模块化设计 | 第54-55页 |
2.4 喷嘴及自循环机匣处理的程序化设计 | 第55-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亚音速压气机叶顶喷气的实验研究与数值研究 | 第59-95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台及测量系统 | 第60-68页 |
3.2.1 实验台简介 | 第60-61页 |
3.2.2 稳态测量系统 | 第61-63页 |
3.2.3 动态测量系统 | 第63-65页 |
3.2.4 信号的后处理锁相技术 | 第65-68页 |
3.3 数值模型及校核 | 第68-73页 |
3.3.1 实壁机匣的全通道非定常数值模拟 | 第68-72页 |
3.3.2 叶顶喷气的全通道非定常数值模拟 | 第72-73页 |
3.4 叶顶喷气的扩稳机理分析 | 第73-84页 |
3.4.1 实壁机匣失速机理 | 第74-81页 |
3.4.1.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3.4.1.2 全通道非定常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3.4.2 叶顶喷气的扩稳机理 | 第81-84页 |
3.5 叶顶喷气设计规律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3.5.1 叶顶喷气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 第84-85页 |
3.5.2 叶顶喷气对失速裕度的影响规律 | 第85-90页 |
3.5.2.1 喷气量的影响 | 第85-87页 |
3.5.2.2 喉部高度的影响 | 第87页 |
3.5.2.3 周向覆盖比例的影响 | 第87-88页 |
3.5.2.4 喷气位置、喷嘴数量及周向分布的影响 | 第88-89页 |
3.5.2.5 进气畸变的影响 | 第89-90页 |
3.5.3 对失速类型的影响 | 第90-91页 |
3.6 组合端壁处理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91-93页 |
3.6.1 叶顶喷气与周向槽机匣处理的组合 | 第91-92页 |
3.6.2 叶顶喷气与轴向缝机匣处理的组合 | 第92-9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跨音速压气机叶顶喷气扩稳机理的数值研究 | 第95-115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研究对象及数值方法 | 第95-98页 |
4.2.1 研究对象及模型校核 | 第95-97页 |
4.2.2 叶顶喷气的数值模型 | 第97-98页 |
4.3 叶顶喷气的扩稳机理 | 第98-112页 |
4.3.1 参数化研究结果 | 第98-102页 |
4.3.1.1 周向覆盖比例的影响 | 第98-100页 |
4.3.1.2 喉部高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3.1.3 喷嘴数目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3.2 喷气对叶顶流动的非定常影响 | 第102-109页 |
4.3.3 叶顶喷气扩稳机理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4.4 叶顶喷气在跨音速和亚音速压气机中的异同 | 第112-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亚音速压气机自循环机匣处理的实验研究和数值研究 | 第115-145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实验台及测量系统 | 第115-116页 |
5.3 数值方法 | 第116-117页 |
5.4 自循环机匣处理的设计规律 | 第117-123页 |
5.4.1 对失速裕度的影响规律 | 第117-119页 |
5.4.2 对总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119-123页 |
5.5 自循环机匣处理的流动机理 | 第123-142页 |
5.5.1 提高失速裕度的机理 | 第123-130页 |
5.5.2 提高压气机效率的机理 | 第130-139页 |
5.5.2.1 二次泄漏流的非定常性 | 第130-134页 |
5.5.2.2 二次泄漏损失机理分析 | 第134-136页 |
5.5.2.3 自循环机匣处理对二次泄漏损失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5.5.3 对失速类型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2-145页 |
第六章 跨音速多级压气机自循环机匣处理设计技术的探索研究 | 第145-177页 |
6.1 引言 | 第145页 |
6.2 研究对象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5-153页 |
6.2.1 研究对象、数值模型及校核 | 第145-147页 |
6.2.2 压气机失速类型的判断 | 第147-151页 |
6.2.3 缝式机匣处理失效的机理分析 | 第151-153页 |
6.3 自循环机匣处理的设计及参数化研究 | 第153-167页 |
6.3.1 轴向位置的影响 | 第154-159页 |
6.3.2 周向倾角Rec_α 的影响 | 第159页 |
6.3.3 轴向倾角Rec_β 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6.3.4 喷嘴偏航角Rec_γ 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6.3.5 自循环机匣处理的非定常流动分析 | 第161-167页 |
6.4 自循环机匣处理作用下静子的改型设计 | 第167-176页 |
6.4.1 静子“掠”的影响 | 第167-169页 |
6.4.2 静子“弯”的影响 | 第169-171页 |
6.4.3 叶型安装角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6.4.4 自循环机匣处理与“弯”静子组合的非定常流动分析 | 第173-1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77-181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77-179页 |
7.2 创新点 | 第179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1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91-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95-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