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依据、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7-8页 |
1.选题的依据 | 第7页 |
2.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7页 |
3.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8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3.本人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9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12页 |
1.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3.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四)本文研究的特色 | 第12页 |
(五)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一、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一)社会冲突理论 | 第13-14页 |
1.理论背景 | 第13页 |
2.理论内容 | 第13页 |
3.理论运用 | 第13-14页 |
(二)风险社会理论 | 第14-15页 |
1.理论背景 | 第14页 |
2.理论内容 | 第14页 |
3.理论运用 | 第14-15页 |
(三)群体心理理论 | 第15页 |
1.理论背景 | 第15页 |
2.理论内容 | 第15页 |
3.理论运用 | 第15页 |
(四)社会稳定机制理论 | 第15-17页 |
1.理论内容 | 第15-16页 |
2.理论运用 | 第16-17页 |
二、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变化分析 | 第17-26页 |
(一)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1.新疆暴恐活动特点变化 | 第17-19页 |
2.新疆社会稳定形势对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的影响 | 第19-20页 |
3.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4.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影响因素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二)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变化 | 第22-25页 |
1.被动防御工作机制分析 | 第22-23页 |
2.主动打击工作机制分析 | 第23-24页 |
3.日常防御和主动打击相结合工作机制分析 | 第24-2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三、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及效果分析 | 第26-32页 |
(一)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分析 | 第26-29页 |
1.刚性稳定机制 | 第26-27页 |
2.社会安全阀机制 | 第27-28页 |
3.韧性稳定机制 | 第28-29页 |
(二)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效果分析 | 第29-31页 |
1.严打有效遏制暴恐活动 | 第29-30页 |
2.下基层活动汇聚民心 | 第30页 |
3.一级响应常态化压缩暴恐活动空间 | 第30页 |
4.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第一时间破除谣言 | 第30-31页 |
5.刚柔相济效果明显 | 第3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四、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2-37页 |
(一)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1.社区工作行政事务负担重 | 第32页 |
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3.重点片区管理服务相对薄弱 | 第33页 |
4.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不够灵活 | 第33-34页 |
5.宗教人士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34-35页 |
(二)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现有工作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7页 |
1.社区职能定位不够明晰 | 第35页 |
2.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协同配合有待加强 | 第35页 |
3.重点片区公共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 第35页 |
4.民族团结工作紧迫性、严峻性认识不到位 | 第35页 |
5.宗教人士培养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5-37页 |
五、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对策 | 第37-54页 |
(一)明确社区工作核心 | 第37-38页 |
1.维护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社区工作的核心 | 第37页 |
2.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37-38页 |
(二)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 第38-41页 |
1.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社区服务 | 第38-39页 |
2.建立社区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 第39页 |
3.完善社区考核和奖惩机制 | 第39-40页 |
4.实现路径 | 第40-41页 |
(三)理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 第41-46页 |
1.明确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主体 | 第41-42页 |
2.完善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双向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3.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功能 | 第43-44页 |
4.实现路径 | 第44-46页 |
(四)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 | 第46-50页 |
1.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和学习机制 | 第46页 |
2.建立民族团结教育激励机制 | 第46-47页 |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队伍建设 | 第47-48页 |
4.实现途径 | 第48-50页 |
(五)建立宗教人士激励保障机制 | 第50-54页 |
1.建立宗教教职人员考核评比机制 | 第50-51页 |
2.建立健全宗教界代表人士推荐、选拔、考察机制 | 第51页 |
3.实现途径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