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班尼士的建筑形态构成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2-18页 |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2.2 根特·班尼士及其事务所简介 | 第14-16页 |
| 1.2.3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 1.2.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班尼士建筑形态构成的理念解析 | 第20-46页 |
| 2.1 理念的“复合性” | 第20-29页 |
| 2.1.1 体现工业化的模式演化 | 第21-22页 |
| 2.1.2 场所与建筑的有机共生 | 第22-25页 |
| 2.1.3 建筑表达的“解构”倾向 | 第25-29页 |
| 2.2 理念的“二元性” | 第29-35页 |
| 2.2.1 设计逻辑的理性与非理性 | 第29-31页 |
| 2.2.2 建筑创作的包容性与个性化 | 第31-33页 |
| 2.2.3 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与矛盾性 | 第33-35页 |
| 2.3 理念的“自然性” | 第35-44页 |
| 2.3.1 空间建构的自然回归 | 第36-39页 |
| 2.3.2 技术理念的生态主张 | 第39-41页 |
| 2.3.3 形态表现的仿生意向 | 第41-4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班尼士建筑形态构成的维度采撷 | 第46-79页 |
| 3.1 功能因子的和谐导向 | 第46-60页 |
| 3.1.1 平面生成的多维转换 | 第46-51页 |
| 3.1.2 立面构成的虚实边缘 | 第51-56页 |
| 3.1.3 细部组成的性格突显 | 第56-60页 |
| 3.2 技术选择的生态提取 | 第60-68页 |
| 3.2.1 可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 | 第61-63页 |
| 3.2.2 原生态材料的利用 | 第63-66页 |
| 3.2.3 可调节的生态节能技术 | 第66-68页 |
| 3.3 艺术语言的隐喻表达 | 第68-78页 |
| 3.3.1 建筑实体的具象隐喻 | 第69-71页 |
| 3.3.2 建筑空间的抽象隐喻 | 第71-74页 |
| 3.3.3 建筑色彩的装饰隐喻 | 第74-7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4章 班尼士建筑形态构成的元素调控 | 第79-117页 |
| 4.1 空间元素的“频闪效应” | 第79-91页 |
| 4.1.1 界面消解 | 第79-84页 |
| 4.1.2 空间“蒙太奇” | 第84-87页 |
| 4.1.3 表皮倾斜 | 第87-91页 |
| 4.2 实体元素的加法构成 | 第91-106页 |
| 4.2.1 穿插 | 第92-97页 |
| 4.2.2 重复 | 第97-101页 |
| 4.2.3 叠加 | 第101-104页 |
| 4.2.4 附加 | 第104-106页 |
| 4.3 技术元素的艺术升华 | 第106-116页 |
| 4.3.1 结构支柱的纤细美 | 第106-109页 |
| 4.3.2 楼梯元素的动感美 | 第109-114页 |
| 4.3.3 遮阳百叶的变幻美 | 第114-11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 附录1 根特·班尼士作品年表 | 第124-130页 |
| 附录2 根特·班尼士荣誉与奖项 | 第130-13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5页 |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