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1.1.1 中国跆拳道总体处于世界中游水平,未形成夺金群体优势 | 第9-10页 |
1.1.2 针对重点技法,科学化训练是根本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横踢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1.2.2 跆拳道横踢动作的时段划分 | 第14-15页 |
1.2.3 跆拳道横踢腿法的生物力学概述 | 第15-16页 |
1.2.4 影响主动进攻技术的因素分析 | 第16-17页 |
1.2.5 跆拳道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的研究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第18-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2.2.1 研究设计原理 | 第18页 |
2.2.2 研究设计线路 | 第18页 |
2.2.3 研究指标 | 第18-19页 |
2.2.4 研究中运动学参数的定义 | 第19页 |
2.2.5 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技术各阶段运动学参数的筛选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2.3.2 专家访谈法 | 第20页 |
2.3.3 影像测量法 | 第20-21页 |
2.3.4 运动图像解析法 | 第21-22页 |
2.3.5 观察法 | 第22页 |
2.3.6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2.3.7 综合分析法 | 第22页 |
2.4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2-41页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形态指标的研究 | 第22-24页 |
3.1.1 研究对象运动水平与训练年限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3.1.2 研究对象形态指标的研究 | 第23-24页 |
3.2 运动学参数的分析 | 第24-41页 |
3.2.1 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技术的时间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3.2.2 启动阶段技术的分析 | 第27-31页 |
3.2.3 提膝阶段技术的分析 | 第31-36页 |
3.2.4 还原阶段技术的分析 | 第36-4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件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