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理论力学(一般力学)论文--动力学论文--多体系统动力学论文

柔性多体动力学计算方法与大型可展天线动力分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柔性多体动力学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柔性多体系统建模研究第15-16页
        1.2.2 柔性多体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第16-20页
        1.2.3 柔性多体动力学实验研究第20页
        1.2.4 基于FMD 的优化设计研究第20-21页
    1.3 可展天线研究与应用现状第21-24页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柔性多体动力学缩并模型第26-38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柔性体上任意点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第27-29页
    2.3 柔性体的动能与势能第29-31页
    2.4 广义主动力虚功第31-32页
    2.5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第32-34页
    2.6 FMS 缩并格式动力学方程第34-36页
    2.7 FMS 方程数值积分问题及子循环计算第36-38页
第三章 基于中心差分的FMD 子循环算法研究第38-69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结构动力学的中心差分子循环计算第39-42页
    3.3 柔性多体动力学子循环计算第42-46页
    3.4 FMD 中心差分子循环计算流程第46-47页
    3.5 FMD 子循环算法稳定性分析第47-53页
        3.5.1 积分逼近算子与稳定性分析第48-51页
        3.5.2 子循环算法稳定性分析算例第51-53页
    3.6 算例仿真与讨论第53-67页
        3.6.1 旋转杆-弹簧振子系统计算第53-58页
        3.6.2 旋转柔性梁变形计算第58-66页
        3.6.3 高速旋转螺旋桨叶片第66-67页
    3.7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基于Newmark 积分的FMD 子循环算法研究第69-88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结构动力学Newmark 子循环计算模型第69-72页
        4.2.1 结构动力学Newmark 数值积分第69-70页
        4.2.2 结构动力学Newmark 子循环第70-72页
    4.3 基于Newmark 积分的FMD 子循环计算第72-77页
        4.3.1 FMS 方程的Newmark 积分第72-74页
        4.3.2 FMS 方程的Newmark 子循环计算第74-77页
    4.4 Newmark 子循环计算流程第77-79页
    4.5 Newmark 子循环的稳定性校验第79-80页
    4.6 算例仿真与讨论第80-87页
        4.6.1 旋转杆-弹簧振子系统计算第80-83页
        4.6.2 旋转柔性梁响应计算第83-85页
        4.6.3 高速旋转螺旋桨叶片第85-87页
    4.7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可展天线结构设计及动力学建模第88-102页
    5.1 引言第88-89页
    5.2 可展天线总体设计第89-90页
    5.3 天线阵面动力学建模第90-101页
        5.3.1 多体系统参考坐标系的建立第91-93页
        5.3.2 天线阵面离散化处理第93-97页
        5.3.3 车载可展天线动力学模型第97-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可展天线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第102-119页
    6.1 天线边块90°翼状展开动力学分析第102-109页
        6.1.1 展开过程逆动力学分析第102-106页
        6.1.2 展开过程动力学分析第106-107页
        6.1.3 FMD 分析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的比较研究第107-109页
    6.2 天线阵面70°倒竖动力学分析第109-112页
        6.2.1 无风载状态动力学分析第109-111页
        6.2.2 风载状态下动力学分析第111-112页
    6.3 天线阵面工作状态动力学分析第112-117页
        6.3.1 天线旋转动力学分析第112-116页
        6.3.2 阵面变形静态分析计算结果比较第116-117页
    6.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9-122页
    7.1 全文总结及创新第119-121页
    7.2 研究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纹理与噪声自适应性视频编码算法研究
下一篇:基因定位方法的创新与DNA自动机硬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