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1 系统论 | 第25页 |
2.2 区位论 | 第25-26页 |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4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3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9页 |
3.1 物流发展潜力的内涵与特性 | 第29-30页 |
3.1.1 物流发展潜力的内涵 | 第29页 |
3.1.2 物流发展潜力的特性 | 第29-30页 |
3.2 物流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2.1 物流需求潜力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2.2 物流供给潜力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3 测算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3.4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3.5 指标体系的解释与说明 | 第35-39页 |
4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 | 第39-53页 |
4.1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第39-40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1.2 数据预处理 | 第39-40页 |
4.2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 | 第40-53页 |
4.2.1 加权主成分 TOPSIS 价值函数模型 | 第40-41页 |
4.2.2 KMO 和 Bartlett 检验 | 第41-42页 |
4.2.3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计算 | 第42-49页 |
4.2.4 测度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5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统计分析 | 第53-67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3页 |
5.2 时空聚类分析 | 第53-56页 |
5.2.1 中国省际物流发展潜力聚类分析 | 第53-55页 |
5.2.2 中国省际物流发展潜力差异系数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5.3 全局与局域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56-67页 |
5.3.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3.2 全局空间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5.3.3 局域空间统计分析 | 第59-67页 |
6 政策与建议 | 第67-71页 |
6.1 给予优惠、鼓励政策,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第67-68页 |
6.2 采取富邻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 第68页 |
6.3 确立行业高压线,加快物流发展潜力向发展实力转化 | 第68-69页 |
6.4 落实对物流行业指标数据的采集工作,改革统计工作管理模式 | 第69-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1-72页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2-73页 |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2页 |
7.3.2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 | 第77-79页 |
附录2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