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6-36页 |
2.1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1.1 工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页 |
2.1.2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7-2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9-34页 |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29-30页 |
2.3.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2.3.3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架构 | 第32-34页 |
2.3.4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34页 |
2.4 生态效率理论 | 第34-36页 |
3 生态效率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 第36-38页 |
3.1 根本目的一致 | 第36页 |
3.2 主要目标一致 | 第36页 |
3.3 主要内涵一致 | 第36-37页 |
3.4 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的不同点 | 第37页 |
3.4.1 主要差异是切入角度不同 | 第37页 |
3.4.2 生态效率是对环境、经济效率的整合,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 | 第37页 |
3.5 生态效率可作为度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准 | 第37-38页 |
4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8-42页 |
4.1 山西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第38页 |
4.2 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4.3 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耕地资源分析 | 第39页 |
4.4 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问题分析 | 第39页 |
4.5 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5 构建山西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60页 |
5.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 第42-43页 |
5.1.1 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函数 | 第42页 |
5.1.2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5.2 构建山西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43-44页 |
5.3 山西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44-49页 |
5.3.1 构建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概念模型 | 第44-49页 |
5.4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49-60页 |
5.4.1 数据的选取 | 第49页 |
5.4.2 数据处理步骤 | 第49-50页 |
5.4.3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50-55页 |
5.4.4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 第55-56页 |
5.4.5 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数 | 第56-6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0-64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建议 | 第61-64页 |
6.2.1 突出并抓住重点、选好突破口 | 第61-62页 |
6.2.2 循环经济发展要特别注重政府作用的发挥 | 第62-6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