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谷填充推平式矸石山的稳定性研究与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煤矸石的分类及其化学组成 | 第13-14页 |
1.2.2 矸石山的失稳模式 | 第14-15页 |
1.2.3 矸石山稳定性分析法 | 第15-18页 |
1.2.4 矸石山的复垦利用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矸石散体力学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机理 | 第21-41页 |
2.1 散体的静抗剪强度和变形特征 | 第22-24页 |
2.1.1 散体的静抗剪强度 | 第22页 |
2.1.2 散体的静变形特征 | 第22-24页 |
2.2 散体的动抗剪强度和变形特征 | 第24-27页 |
2.2.1 散体的动抗剪强度 | 第24-25页 |
2.2.2 散体动抗剪强度的变化特性 | 第25-27页 |
2.3 边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 第27-33页 |
2.3.1 岩土体边坡稳定的数学力学模型 | 第27-29页 |
2.3.2 岩土边坡应力状态分析 | 第29-30页 |
2.3.3 岩土体边坡安全稳定和极限状态解析解 | 第30-31页 |
2.3.4 岩土体参数变化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 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7页 |
2.4.1 降雨入渗的基本机制 | 第33-35页 |
2.4.2 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3 孔隙水应力下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 第36-37页 |
2.5 矸石山稳定性分析 | 第37-39页 |
2.5.1 矸石山的堆积及倾倒方式 | 第37-38页 |
2.5.2 矸石山稳定性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屯兰矿矸石山区域的概况 | 第41-49页 |
3.1 屯兰矿简介及其地质情况 | 第41-43页 |
3.1.1 屯兰矿区地理位置 | 第41-42页 |
3.1.2 屯兰矿区煤层特征 | 第42-43页 |
3.2 矸石山所在地及其地形地貌特征 | 第43-45页 |
3.3 矸石山所在地的气候特征 | 第45页 |
3.4 矸石贮场的形态及现状 | 第45-47页 |
3.4.1 矸石山基地的形成过程 | 第45-46页 |
3.4.2 矸石山形成过程的卫星影像图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屯兰矿矸石山稳定性的现场监测 | 第49-71页 |
4.1 现场监测所用设备 | 第49-53页 |
4.1.1 全站仪 | 第49-52页 |
4.1.2 RTK | 第52-53页 |
4.2 现场监测布置方案 | 第53-57页 |
4.3 矸石山基地现场实测 | 第57-59页 |
4.4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59-70页 |
4.4.1 竖直变形曲线动态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4.4.2 倾斜变形曲线动态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4.4.3 曲率曲线动态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4.4.4 水平移动曲线动态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4.4.5 水平变形曲线动态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矸石山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111页 |
5.1 GeoStudio 模拟软件及其原理介绍 | 第71-77页 |
5.1.1 SLOPE/W 软件的分析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5.1.2 SEEP/W 软件的分析基本原理 | 第72-73页 |
5.1.3 SIGMA/W 软件的分析基本原理 | 第73-77页 |
5.2 数值模拟所需参数和模型简介 | 第77-80页 |
5.3 自然状态下的矸石山稳定性分析 | 第80-83页 |
5.3.1 覆土前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5.3.2 覆土后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分析 | 第82-83页 |
5.4 降雨下的矸石山稳定性分析 | 第83-109页 |
5.4.1 覆土前降雨 24mm/d 稳定性分析 | 第84-93页 |
5.4.2 覆土后降雨 24mm/d 稳定性分析 | 第93-103页 |
5.4.3 覆土前降雨 45mm/d 稳定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5.4.4 覆土后降雨 45mm/d 稳定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5.4.5 覆土前降雨 90mm/d 稳定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5.4.6 覆土后降雨 90mm/d 稳定性分析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