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2 旅游度假区的理论研究 | 第13-25页 |
2.1 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13-17页 |
2.1.1 度假旅游 | 第13-14页 |
2.1.2 旅游度假区 | 第14-15页 |
2.1.3 旅游度假区规划 | 第15-16页 |
2.1.4 旅游度假区相似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2.2.1 国内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2.2 国外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3 旅游度假区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2 景观规划理论 | 第22-25页 |
3 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 | 第25-31页 |
3.1 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 | 第25页 |
3.2 旅游度假区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3.2.1 区位的选择过于集中 | 第25-26页 |
3.2.2 资源类型单一 | 第26-27页 |
3.2.3 布局相似,主题不够突出 | 第27-28页 |
3.2.4 淡旺季失调 | 第28页 |
3.2.5 管理不当,可持续性不强 | 第28-29页 |
3.3 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趋势 | 第29-31页 |
3.3.1 度假区主题性的兴起 | 第29页 |
3.3.2 度假区文化性的突显 | 第29页 |
3.3.3 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重视 | 第29-30页 |
3.3.4 园林景观性的兴起 | 第30-31页 |
4 韭山旅游度假区的实践研究 | 第31-48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31页 |
4.2 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4.2.1 区位分析 | 第32-33页 |
4.2.2 自然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4.2.3 社会经济分析 | 第34页 |
4.2.4 交通条件分析 | 第34页 |
4.2.5 历史文化遗址分析 | 第34-35页 |
4.3 旅游资源分析 | 第35-37页 |
4.3.1 资源结构分析 | 第35页 |
4.3.2 资源等级分析 | 第35-36页 |
4.3.3 旅游资源总结 | 第36-37页 |
4.4 主要历史文化提取及应用 | 第37-39页 |
4.4.1 佛文化 | 第37页 |
4.4.2 佛文化的应用 | 第37-38页 |
4.4.3 明文化 | 第38页 |
4.4.4 明文化的应用 | 第38-39页 |
4.5 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规划 | 第39-48页 |
4.5.1 规划设计方法 | 第39-41页 |
4.5.2 规划设计思路 | 第41页 |
4.5.3 功能分区显示出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 | 第41-45页 |
4.5.4 景观建筑设施显示出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 | 第45-47页 |
4.5.5 景区景点的命名显示出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 | 第47页 |
4.5.6 文化的装饰和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