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

植物物料在南方典型水稻土中的碳矿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引言第19-41页
    1.1 土壤碳的损失与土壤固碳第20-28页
        1.1.1 土壤碳损失第20-21页
        1.1.2 土壤碳的固定措施与意义第21-24页
        1.1.3 水稻土中的固碳第24-27页
        1.1.4 土壤碳通量及测量第27-28页
    1.2 影响碳分解的非生物因素第28-32页
        1.2.1 环境条件因素第28-29页
        1.2.2 土壤条件差异第29-30页
        1.2.3 理化过程扰动第30-32页
    1.3 影响碳分解的生物因素第32-37页
        1.3.1 碳激发效应第32-34页
        1.3.2 生物多样性第34-35页
        1.3.3 根与根系分泌物第35-37页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第37-41页
        1.4.1 研究目标第37-38页
        1.4.2 研究内容第38页
        1.4.3 技术路线第38-41页
2 水温肥耦合对秸秆-土壤体系矿化中碳氮的影响第41-61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42-45页
        2.2.1 供试土壤第42-43页
        2.2.2 供试植物物料及N肥第43页
        2.2.3 培养试验设定第43-44页
        2.2.4 测定及计算方法第44页
        2.2.5 统计分析与绘图第44-4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2.3.1 分解过程中CO_2释放动态第45-46页
        2.3.2 分解过程中DOC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6-47页
        2.3.3 分解过程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第47-50页
        2.3.4 分解过程中N的释放动态第50-52页
        2.3.5 分解过程中土壤pH的动态变化第52-53页
    2.4 讨论第53-59页
        2.4.1 水温肥耦合对秸秆-土壤体系中C各形态的影响第53-56页
        2.4.2 水温肥耦合对秸秆-土壤体系中N各形态及pH的影响第56-59页
    2.5 结论第59-61页
3 微生物腐解菌剂的水温优化运用评估与作用机制第61-77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2-65页
        3.2.1 供试土壤第62页
        3.2.2 供试物料第62页
        3.2.3 供试菌剂第62-63页
        3.2.4 培养试验设定第63页
        3.2.5 理化指标测定第63-64页
        3.2.6 试验分析方法第64页
        3.2.7 数据分析第64-6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5-70页
        3.3.1 CO_2释放第65-66页
        3.3.2 DOC产生第66-67页
        3.3.3 无机N、总溶解性N和土壤pH第67-70页
    3.4 讨论第70-76页
        3.4.1 微生物菌剂分解对环境条件适应机理第70-71页
        3.4.2 微生物腐解菌剂可能的作用机制第71-75页
        3.4.3 秸秆分解过程中的体系N周转及pH变化第75-76页
    3.5 结论第76-77页
4 植物物料引起土壤碳激发效应差异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第77-97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78-82页
        4.2.1 供试土壤第78-79页
        4.2.2 供试植物材料第79页
        4.2.3 培养试验设定第79-80页
        4.2.4 性质分析方法第80页
        4.2.5 CO_2释放与~(13)C-CO_2检测第80-81页
        4.2.6 DNA提取与测序第81-82页
        4.2.7 统计与数理分析第8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2-89页
        4.3.1 CO_2总释放量第82-83页
        4.3.2 C源定量分析和土壤激发效应第83-85页
        4.3.3 不同激发效应对微生物组成分类单元的影响第85-89页
    4.4 讨论第89-95页
        4.4.1 植物物料矿化及土壤C激发解释机理第89-90页
        4.4.2 土壤碳激发的其它解释机理第90-93页
        4.4.3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分类单元的响应第93-94页
        4.4.4 环境应用的启示第94-95页
    4.5 结论第95-97页
5 步进迭代方法表征物料-土壤-根分泌物体系碳矿化及作用机制第97-113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98-102页
        5.2.1 供试土壤第98页
        5.2.2 植物材料及根系分泌物制备第98页
        5.2.3 培养试验设定第98-99页
        5.2.4 碳同位素测定第99-100页
        5.2.5 碳同位素分馏计算第100-10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2-104页
        5.3.1 培养过程中总C与激发C释放第102-104页
        5.3.2 培养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第104页
    5.4 讨论第104-112页
        5.4.1 迭代计算模型对土壤激发C计算的影响第104-108页
        5.4.2 2C与3C体系中的土壤碳激发第108-111页
        5.4.3 交互作用分析第111-112页
    5.5 结论第112-11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3-117页
    6.1 结论第113-114页
        6.1.1 水温肥耦合对秸秆-土壤体系矿化中碳氮的影响第113页
        6.1.2 微生物腐解菌剂的水温优化运用评估与作用机制第113-114页
        6.1.3 植物物料引起土壤碳激发效应差异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第114页
        6.1.4 步进迭代方法表征物料-土壤-根分泌物体系碳矿化及作用机制第114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14-115页
    6.3 研究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造纸污泥的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水稻土中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