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7页 |
1.2 染料废水现状 | 第17-18页 |
1.2.1 染料废水来源 | 第17-18页 |
1.2.2 染料废水危害 | 第18页 |
1.2.3 染料废水特点 | 第18页 |
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物理处理法 | 第18-19页 |
1.3.2 化学处理法 | 第19-22页 |
1.3.3 生物处理法 | 第22-23页 |
1.4 Fenton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1 Fenton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23页 |
1.4.2 Fenton反应的机理 | 第23-26页 |
1.4.3 Fenton技术的改进 | 第26-27页 |
1.4.3.1 光Fenton | 第26页 |
1.4.3.2 电Fenton | 第26-27页 |
1.4.3.3 超声Fenton | 第27页 |
1.4.3.4 微波Fenton | 第27页 |
1.5 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5.1 铁氧化物催化剂 | 第28页 |
1.5.2 无机材料负载的铁氧化物催化剂 | 第28页 |
1.5.3 高分子材料负载铁催化剂 | 第28页 |
1.6 造纸污泥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6.1 造纸污泥的现状 | 第28-29页 |
1.6.2 造纸污泥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9页 |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32-34页 |
2.2.1 造纸污泥的预处理方法 | 第32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2.3 催化降解实验 | 第34-37页 |
2.3.1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 | 第34-35页 |
2.3.2 亚甲基蓝溶液紫-外可见光光谱图 | 第35-36页 |
2.3.3 非均相Fenton降解实验 | 第36页 |
2.3.4 非均相光Fenton降解实验 | 第36-37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5.1 亚甲基蓝溶液的标准曲线 | 第37-38页 |
2.5.2 亚甲基蓝降解率测定方法 | 第38页 |
2.5.3 TOC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2.5.4 溶液的全光谱扫描 | 第39页 |
2.5.5 催化剂溶出铁的测定 | 第39页 |
2.5.6 电子自旋共振分析 | 第39页 |
2.5.7 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56页 |
3.1 催化剂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40-46页 |
3.1.1 FeSO_4·7H_2O/造纸污泥配比优化 | 第40-42页 |
3.1.2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优化 | 第42-44页 |
3.1.3 催化剂焙烧时间的优化 | 第44-46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54页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 | 第46-47页 |
3.2.2 X-射线能谱(EDX)分析 | 第47-50页 |
3.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0页 |
3.2.4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50-52页 |
3.2.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2-53页 |
3.2.6 磁滞(B-H)回线分析 | 第53页 |
3.2.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非均相Fenton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不同体系下降解亚甲基蓝情况 | 第56-57页 |
4.3 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57-61页 |
4.3.1 催化剂投加量的优化 | 第57-58页 |
4.3.2 H_2O_2投加量的优化 | 第58-59页 |
4.3.3 初始pH值的优化 | 第59-61页 |
4.4 反应机理研究 | 第61-67页 |
4.4.1 TOC分析 | 第61-62页 |
4.4.2 紫外-可见(UV-vis)全波长扫描 | 第62-63页 |
4.4.3 溶出铁分析 | 第63-65页 |
4.4.4 自由基捕获实验 | 第65-66页 |
4.4.5 反应机理讨论 | 第66-67页 |
4.5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67-69页 |
4.5.1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4.5.2 催化剂重复使用过程中铁溶出分析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非均相光Fenton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 第71-87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不同体系下亚甲基蓝降解情况 | 第71-73页 |
5.3 工艺参数优化 | 第73-77页 |
5.3.1 催化剂投加量的优化 | 第73-74页 |
5.3.2 H_2O_2投加量的优化 | 第74-75页 |
5.3.3 初始pH值的优化 | 第75-77页 |
5.4 反应机理研究 | 第77-83页 |
5.4.1 铁溶出分析 | 第77-79页 |
5.4.2 催化剂反应前后XPS分析 | 第79-80页 |
5.4.3 ESR检测分析 | 第80-82页 |
5.4.4 TOC分析 | 第82页 |
5.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82-83页 |
5.5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83-86页 |
5.5.1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83-85页 |
5.5.2 催化剂重复使用过程中铁溶出 | 第85-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1页 |
6.1 结论 | 第87-89页 |
6.2 创新点 | 第89页 |
6.3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