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终身教育理念 | 第17页 |
2.2 教育衔接的概念 | 第17页 |
2.3 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3.1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18-19页 |
2.3.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页 |
2.3.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2.3.5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3. 相关调查问卷及访谈分析 | 第21-28页 |
3.1 高一学生生物学习情况调查 | 第21-23页 |
3.1.1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1-22页 |
3.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3.2 初中生物教师调查 | 第23-24页 |
3.2.1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3-24页 |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页 |
3.3 高中生物教师调查 | 第24-26页 |
3.3.1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5-26页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页 |
3.4 个别访谈分析 | 第26-28页 |
4. 初高中相关比较分析及策略 | 第28-34页 |
4.1 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比较 | 第28-30页 |
4.1.1 课程宗旨 | 第28页 |
4.1.2 课程理念 | 第28页 |
4.1.3 生物课程内容标准 | 第28-30页 |
4.2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特点 | 第30页 |
4.3 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4.4 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主要策略 | 第31-34页 |
4.4.1 面向全体初高中生物教师 | 第31-32页 |
4.4.2 初高中生物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 第32页 |
4.4.3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 | 第32页 |
4.4.4 处理好学科交叉的衔接 | 第32-33页 |
4.4.5 正确引导学生 | 第33页 |
4.4.6 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 第33-34页 |
5. 初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的衔接比对 | 第34-39页 |
5.1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 | 第34-35页 |
5.2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 | 第35-37页 |
5.3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 | 第37-39页 |
6. 教学衔接具体案例分析 | 第39-45页 |
6.1 案例一:“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39-41页 |
6.1.1 内容分析比较 | 第39页 |
6.1.2 教学策略建议 | 第39-41页 |
6.2 案例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 第41-43页 |
6.2.1 内容分析比较 | 第41-42页 |
6.2.2 教学策略建议 | 第42-43页 |
6.3 案例三:“免疫与计划免疫”和“免疫调节” | 第43-45页 |
6.3.1 内容分析比较 | 第43页 |
6.3.2 教学策略建议 | 第43-45页 |
7. 反思与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