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上看 | 第10页 |
1.1.2 从学校教师的需求上看 | 第10页 |
1.1.3 从学生的发展上看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3.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3页 |
1.3.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第2章 教学资源的内涵及其范围 | 第14-16页 |
2.1 教学资源的内涵 | 第14页 |
2.2 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内涵 | 第14页 |
2.3 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范围比较 | 第14-16页 |
第3章 生物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16-2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3.2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16页 |
3.2.2 调查内容 | 第16页 |
3.2.3 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27页 |
3.3.1 关于教师的分配情况 | 第17页 |
3.3.2 教师对生物学教学资源的理解情况 | 第17-18页 |
3.3.3 教师对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 第18-22页 |
3.3.4 影响生物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因素 | 第22-27页 |
第4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访谈 | 第27-31页 |
4.1 访谈研究的背景 | 第27页 |
4.2 方法 | 第27-28页 |
4.2.1 访谈对象 | 第2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4.2.3 数据收集 | 第28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4.3 访谈实录及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4.3.1 对王德利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3.2 对徐超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29页 |
4.3.3 对王兰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3.4 对任力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第5章 浑江区校外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 | 第31-34页 |
5.1 开发校外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方法 | 第31-32页 |
5.2 浑江区校外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主要代表 | 第32-33页 |
5.3 分析校外生物学教学资源在应用上的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第6章 校内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 第34-46页 |
6.1 对校内设施和实物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 第34-37页 |
6.1.1 对校内图书室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 | 第34-35页 |
6.1.2 对教室内多媒体的高效开发与应用 | 第35-37页 |
6.2 生物学教师自身可进行的教学研究 | 第37-42页 |
6.2.1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验课 | 第37-39页 |
6.2.2 多种多样教学模式的开发及应用 | 第39-41页 |
6.2.3 影响教师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因素 | 第41-42页 |
6.3 学生可以提供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 第42-46页 |
6.3.1 学生所提出的某些问题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 第42-43页 |
6.3.2 学生的易错题可加工成为好的教学资源 | 第43页 |
6.3.3 学生经验的开发、整理与再应用可以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源 | 第43-46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1 | 第49-51页 |
附录 2 | 第51-53页 |
附录 3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