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 | 第15-17页 |
1.3.1 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第15-16页 |
1.3.2 方法工具 | 第16-17页 |
第2章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概述 | 第17-23页 |
2.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分类 | 第18-19页 |
2.3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 | 第19-21页 |
2.4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第3章 突发性群体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的构成和保障 | 第23-33页 |
3.1 突发性群体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的构成 | 第23-27页 |
3.1.1 社会危机预警机制 | 第23页 |
3.1.2 群体利益表达机制 | 第23-24页 |
3.1.3 信息沟通与即时反馈机制 | 第24-25页 |
3.1.4 社会不满疏导机制 | 第25-26页 |
3.1.5 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第26页 |
3.1.6 地方政府领导问责机制 | 第26-27页 |
3.2 突发性群体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的条件保障 | 第27-33页 |
3.2.1 运行机制 | 第27-29页 |
3.2.2 规章制度 | 第29-30页 |
3.2.3 保障系统 | 第30-33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问题和困境——以W县为例 | 第33-39页 |
4.1 W县近三年部分突发性群体事件回顾 | 第33-34页 |
4.2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 第34-39页 |
4.2.1 预警意识薄弱,倾向重视事后处理 | 第34-35页 |
4.2.2 信息不透明、不公开 | 第35-36页 |
4.2.3 忽视了社会力量在调解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4.2.4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 第37页 |
4.2.5 地方政府处置地位的弱势化 | 第37-39页 |
第5章 突发性群体事件预防和应对措施 | 第39-48页 |
5.1 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 第39-43页 |
5.1.1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第39-41页 |
5.1.2 利益纠纷调解机制 | 第41-42页 |
5.1.3 建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 | 第42-43页 |
5.2 建立行之有效的处置机制 | 第43-46页 |
5.2.1 当机立断,快速稳妥处置 | 第43-44页 |
5.2.2 准确定性,维护法律权威 | 第44页 |
5.2.3 主动公开,及时发布信息 | 第44-45页 |
5.2.4 调解为先,慎用警力原则 | 第45-46页 |
5.3 实施全面有效的保障措施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