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考虑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RC框架结构整体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影响“强柱弱梁”实现的因素第10-12页
    1.3 国内外规范对“强柱弱梁”的相关规定第12-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第14-19页
        1.4.1 楼板对强柱弱梁影响概述第14-16页
        1.4.2 其他因素对强柱弱梁影响概述第16-18页
        1.4.3 国内外强柱弱梁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实体退化单元理论及方法第21-27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体单元与实体退化单元第21-24页
        2.2.1 实体单元第21-23页
        2.2.2 实体退化单元第23-24页
    2.3 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RC框架结构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三维仿真分析算例第27-35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算例一(竖向荷载)模型数据及实体仿真建模第27-31页
        3.2.1 算例一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29-31页
    3.3 算例二(水平荷载)模型数据及三维实体仿真建模第31-34页
        3.3.1 算例二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考虑楼板空间作用多层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效果分析第35-74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框架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5-42页
        4.2.1 基于PKPM模型设计第35-40页
        4.2.2 基于实体退化单元的有限元仿真模型设计第40-42页
    4.3 按6度设防(三、四级)框架“强柱弱梁”结果分析第42-54页
        4.3.1 开裂、屈服及破坏过程第43-46页
        4.3.2 典型部位钢筋应力曲线分析第46-51页
        4.3.3 塑性铰发展与分布第51-54页
    4.4 按7度设防(二级)框架“强柱弱梁”结果分析第54-58页
        4.4.1 开裂、屈服及破坏过程第54-55页
        4.4.2 典型部位钢筋应力曲线分析第55-57页
        4.4.3 塑性铰发展与分布第57-58页
    4.5 按8度设防(一级)框架“强柱弱梁”结果分析第58-62页
        4.5.1 开裂、屈服及破坏过程第58-59页
        4.5.2 典型部位钢筋应力曲线分析第59-61页
        4.5.3 塑性铰发展与分布第61-62页
    4.6 不同等级框架荷载位移及变形曲线分析第62-63页
    4.7 柱底加强措施对“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效果分析第63-72页
        4.7.1 加大底层柱配筋结果分析第65-69页
        4.7.2 底层柱结合上部柱同步改善效果分析第69-71页
        4.7.3 各改善措施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71-72页
    4.8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楼板参数对“强柱弱梁”效果影响分析第74-98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板厚影响分析第74-81页
        5.2.1 有限元空间模型第75-76页
        5.2.2 不同板厚下节点钢筋应力发展第76-79页
        5.2.3 不同板厚下塑性铰分布与出现顺序第79-81页
        5.2.4 不同板厚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81页
    5.3 板底配筋率影响分析第81-87页
        5.3.1 不同板底配筋率下节点钢筋应力发展第81-84页
        5.3.2 不同板底配筋率下塑性铰分布与出现顺序第84-87页
        5.3.3 不同板底配筋率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87页
    5.4 板顶配筋率影响分析第87-93页
        5.4.1 不同板顶配筋率下节点钢筋应力发展第87-90页
        5.4.2 不同板顶配筋率下塑性铰分布与出现顺序第90-92页
        5.4.3 不同板顶配筋率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92-93页
    5.5 楼板钢筋的参与分析第93-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6.1 结论第98-10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框架结构设置阻尼器抗竖向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下一篇:具有对称结构的新型钢管耗能器性能及在网壳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