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网壳结构的发展及抗震研究 | 第8-9页 |
1.2 金属耗能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新型耗能器的基本构造及滞回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12-19页 |
2.1 试件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2.2 试验的设备及试件的安装 | 第14-15页 |
2.3 加载方案 | 第15-16页 |
2.4 试验数据 | 第16-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新型耗能器滞回特性的参数分析 | 第19-44页 |
3.1 ANSYS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19页 |
3.2 新型耗能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9-21页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3.2.2 加载制度 | 第20-21页 |
3.2.3 材料特性 | 第21页 |
3.3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比较 | 第21-22页 |
3.4 参数变化对新型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22-42页 |
3.4.1 评价耗能器滞回性能指标 | 第22-24页 |
3.4.2 传导棒直径的变化对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24-29页 |
3.4.3 作动盘厚度的变化对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29-34页 |
3.4.4 弧形钢棒直径的变化对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5 弧形钢棒初弯曲的变化对耗能器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37-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单层柱面网壳固有特性分析 | 第44-62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单层柱面网壳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2 理论方法 | 第46页 |
4.2.3 单元选择 | 第46-47页 |
4.3 单层柱面网壳静力分析 | 第47-50页 |
4.4 单层柱面网壳的稳定分析 | 第50-57页 |
4.4.1 弹性稳定分析 | 第51-55页 |
4.4.2 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55-57页 |
4.5 单层柱面网壳的模态分析 | 第57-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安装耗能器的单层网壳响应分析 | 第62-87页 |
5.1 地震作用及耗能器减震原理 | 第62-63页 |
5.2 选波方式 | 第63-64页 |
5.2.1 幅值 | 第63-64页 |
5.2.2 频谱特性 | 第64页 |
5.2.3 时间 | 第64页 |
5.3 单层柱面网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第64-70页 |
5.3.1 节点与关键杆件的确定 | 第64-66页 |
5.3.2 网壳在单向地震作用与三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比 | 第66-67页 |
5.3.3 不同初始缺陷对单层网壳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比 | 第67-70页 |
5.4 布置耗能器后单层网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第70-86页 |
5.4.1 耗能器布置位置不同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70-78页 |
5.4.2 耗能器数量不同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78-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