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疏桩路基系统荷载传递机理与稳定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9页
    1.1 疏桩路基系统工程应用第12-14页
    1.2 饱和软土变形强度特性第14-27页
        1.2.1 重塑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第15-16页
        1.2.2 结构性土变形与强度特性第16-19页
        1.2.3 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第19-23页
        1.2.4 饱和软黏土强度计算理论第23-27页
    1.3 饱和软黏土中设置疏桩第27-35页
        1.3.1 沉桩过程的挤土效应第28-29页
        1.3.2 挤土效应的分析理论第29-32页
        1.3.3 沉桩过程的模拟分析第32-33页
        1.3.4 设置疏桩拟回答问题第33-35页
    1.4 疏桩路基系统工作机制第35-46页
        1.4.1 基底荷载转移机制第37-39页
        1.4.2 桩土荷载传递机理第39-43页
        1.4.3 疏桩路基沉降计算第43-44页
        1.4.4 疏桩路基系统稳定第44-46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6-49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46-48页
        1.5.2 研究技术路线第48-49页
第二章 区域性饱和软黏土工程特性第49-82页
    2.1 引言第49页
    2.2 饱和软黏土压缩特性试验研究第49-58页
        2.2.1 饱和软黏土基本特性第49-51页
        2.2.2 结构性软土压缩特性第51-53页
        2.2.3 结构性影响评价指标第53-57页
        2.2.4 饱和软黏土原位压缩第57-58页
    2.3 饱和软黏土的结构性修正剑桥模型第58-70页
        2.3.1 结构性模型的屈服面函数第58-62页
        2.3.2 硬化规律和结构性演化规律第62-63页
        2.3.3 结构性模型的流动法则第63-64页
        2.3.4 应力应变关系的推导第64-65页
        2.3.5 模型参数与试验验证第65-70页
    2.4 结构性软黏土的不排水剪强度计算第70-80页
        2.4.1 结构性土的本构关系第70-72页
        2.4.2 不排水条件第72-74页
        2.4.3 破坏条件第74-75页
        2.4.4 结构性土的不排水剪强度第75-77页
        2.4.5 不排水强度的算例分析第77-80页
    2.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三章 饱和软黏土中基桩设置效应第82-117页
    3.1 引言第82页
    3.2 基于柱孔扩张理论的沉桩效应第82-95页
        3.2.1 基本方程第82-83页
        3.2.2 弹性分析第83-85页
        3.2.3 塑性分析第85-88页
        3.2.4 计算分析第88-95页
    3.3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球孔扩张第95-103页
        3.3.1 基本方程第95页
        3.3.2 弹性分析第95-96页
        3.3.3 塑性分析第96-100页
        3.3.4 简化计算第100-103页
    3.4 球孔扩张理论的工程应用第103-116页
        3.4.1 桩端的极限承载力第103-107页
        3.4.2 桩端荷载位移模型第107-111页
        3.4.3 静压法沉桩的阻力第111-116页
    3.5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四章 疏桩路基系统工作机制第117-155页
    4.1 引言第117页
    4.2 疏桩路基系统荷载传递机制第117-135页
        4.2.1 传统的剪切位移模型第117-122页
        4.2.2 大桩群剪切位移模型第122-125页
        4.2.3 均质地基荷载传递模型第125-132页
        4.2.4 三层地基荷载传递模型第132-135页
    4.3 疏桩路基系统荷载转移机制第135-144页
        4.3.1 荷载转移基本假设第135-136页
        4.3.2 均质路基转移模型第136-140页
        4.3.3 双层路基转移模型第140-142页
        4.3.4 模型应用算例分析第142-144页
    4.4 疏桩路基系统竖向沉降计算第144-153页
        4.4.1 疏桩地基沉降概念模型第144-146页
        4.4.2 疏桩关联相对竖向位移第146-147页
        4.4.3 疏桩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第147-150页
        4.4.4 疏桩路基系统沉降分析第150-153页
    4.5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五章 疏桩路基系统稳定分析第155-192页
    5.1 引言第155页
    5.2 疏桩路基稳定概念模型第155-158页
    5.3 疏桩补偿稳定工作机制第158-173页
        5.3.1 路基荷载附加应力场第158-163页
        5.3.2 硬壳层应力扩散效应第163-168页
        5.3.3 软土的侧向位移特征第168-169页
        5.3.4 软土的塑性变形判定第169-171页
        5.3.5 疏桩的补偿稳定分析第171-173页
    5.4 疏桩屈服失稳破坏分析第173-185页
        5.4.1 疏桩的结构分析模型第174-175页
        5.4.2 桩帽、硬壳层嵌固段第175-176页
        5.4.3 桩基被动段桩土作用第176-178页
        5.4.4 桩基主动段桩土作用第178-184页
        5.4.5 矩阵传递结构分析法第184-185页
    5.5 疏桩路基系统稳定算例第185-190页
        5.5.1 常嘉高速案例第185-189页
        5.5.2 锡张高速案例第189-190页
    5.6 本章小结第190-19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92-195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92-193页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93-194页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94-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199页
致谢第199-200页
作者简介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惯性辅助的高性能导航软件接收机技术研究
下一篇:组织创新氛围、工作动机与工作特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