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柱花草的重要性及其对酸性低磷土壤的适应性 | 第10-11页 |
1.2 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及植物的磷效率 | 第11页 |
1.3 土壤中的磷状况 | 第11-12页 |
1.4 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机制 | 第12-14页 |
1.4.1 植物提高磷吸收效率的机制 | 第12-13页 |
1.4.1.1 根形态和根构型的改变 | 第12-13页 |
1.4.1.2 根系分泌物的增加 | 第13页 |
1.4.1.3 与菌根形成共生体系 | 第13页 |
1.4.2 植物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机制 | 第13-14页 |
1.5 酸性磷酸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8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17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7-19页 |
2.2.1 磷处理浓度梯度水培试验 | 第17页 |
2.2.2 磷处理时间梯度水培试验 | 第17-18页 |
2.2.3 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的培养试验 | 第18-19页 |
2.3 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9-24页 |
2.3.1 根系性状分析 | 第19页 |
2.3.2 生物量 | 第19页 |
2.3.3 全磷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3.4 可溶性磷浓度的测定 | 第19-21页 |
2.3.5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2.3.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7 植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8 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3.9 根系分泌的植酸酶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3.10 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p-NPP原位染色 | 第22-23页 |
2.3.11 根系表面的酸性磷酸酶活性BCIP原位染色 | 第23页 |
2.3.12 酸性磷酸酶同工酶谱分析 | 第23-24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4-2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5-47页 |
3.1 两个不同柱花草基因型的植物学特征比较 | 第25页 |
3.2 柱花草对磷有效性的响应 | 第25-35页 |
3.2.1 磷有效性对柱花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磷有效性对柱花草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5-28页 |
3.2.3 磷有效性对柱花草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磷有效性对柱花草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磷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5 柱花草叶片和根部酸性磷酸酶活性对磷有效性的响应 | 第30-32页 |
3.2.6 磷有效性对柱花草根部酸性磷酸酶同工酶的调控 | 第32页 |
3.2.7 柱花草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对磷有效性的响应 | 第32-33页 |
3.2.8 柱花草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原位染色 | 第33-35页 |
3.3 柱花草对磷饥饿的动态响应 | 第35-42页 |
3.3.1 不同低磷处理时间对柱花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2 不同低磷处理时间对柱花草磷效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3.3 不同低磷处理时间对柱花草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4 柱花草可溶性磷浓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磷饥饿的动态响应 | 第39-40页 |
3.3.5 柱花草叶片和根部酸性磷酸酶活性对磷饥饿的动态响应 | 第40页 |
3.3.6 柱花草根部酸性磷酸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 | 第40-42页 |
3.4 柱花草对不同磷源的吸收和利用 | 第42-47页 |
3.4.1 柱花草在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 第42-43页 |
3.4.2 柱花草在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上的磷吸收量 | 第43页 |
3.4.3 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上的柱花草地上部和根部可溶性磷浓度 | 第43-45页 |
3.4.4 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上的柱花草根部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 | 第45页 |
3.4.5 不同磷源MS固体培养基上的柱花草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柱花草对外源有机磷活化利用能力的基因型差异 | 第47页 |
4.2 酸性磷酸酶在外源有机磷活化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4.3 柱花草根系形态特征对外源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柱花草磷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