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2-16页
插图索引第16-19页
附表索引第19-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36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和微囊藻过度繁殖的成因第20-22页
    1.2. 铜绿微囊藻概述第22-23页
    1.3.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第23-26页
    1.4. 藻类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第26-29页
        1.4.1. 化学方法第26-27页
        1.4.2. 物理方法第27-28页
        1.4.3. 生物方法第28-29页
    1.5. 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第29-33页
        1.5.1. 物理吸附第29-30页
        1.5.2. 生物降解第30-31页
        1.5.3. 化学氧化第31-32页
        1.5.4. 光催化氧化第32-33页
        1.5.5. 超声降解第33页
    1.6. 研究背景、内容和目的第33-36页
        1.6.1.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的结构与抑菌能力的研究第33-35页
        1.6.2. 研究目的第35页
        1.6.3. 研究内容第35页
        1.6.4.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2章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抑藻效应的研究第36-57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2.2.1. 实验材料第36-38页
        2.2.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第38-39页
        2.2.3.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在水中的浓度的测定第39-40页
        2.2.4. 培养液pH值的测定第40页
        2.2.5. 细胞数量的测定第40-41页
        2.2.6.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41页
        2.2.7. 细胞形态的检测第41页
        2.2.8.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41-42页
    2.3. 实验结果第42-54页
        2.3.1.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在培养液中的浓度第42页
        2.3.2. 培养液pH值的变化第42-46页
        2.3.3. 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的变化第46-49页
        2.3.4. 铜绿微囊藻细胞干重的变化第49-53页
        2.3.5. 铜绿微囊藻细胞形态的变化第53-54页
    2.4. 讨论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抑藻机理的研究第57-119页
    3.1. 引言第57-59页
        3.1.1. 光合作用色素的含量的变化第57页
        3.1.2. 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活力的变化第57-58页
        3.1.3. 铜绿微囊藻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58-5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9-71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9-60页
        3.2.2.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第60-62页
        3.2.3. PC和APC含量的测定第62-63页
        3.2.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63-64页
        3.2.5. 细胞酯酶活性(EA)的测定第64-65页
        3.2.6. 细胞脱氢酶活性(DHA)的测定第65-66页
        3.2.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样本的选取第66-67页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67页
        3.2.9.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67-69页
        3.2.10.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第69页
        3.2.1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69-70页
        3.2.1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70-71页
    3.3. 实验结果第71-100页
        3.3.1. 叶绿素a的含量的变化第71-75页
        3.3.2. PC含量的变化第75-79页
        3.3.3. APC含量的变化第79-83页
        3.3.4. 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83-87页
        3.3.5. EA的变化第87-90页
        3.3.6. DHA的变化第90-93页
        3.3.7. 柠檬醛,柠檬烯和薄荷醇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93-96页
        3.3.8.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变化第96-100页
    3.4. 讨论第100-118页
        3.4.1. 光合作用色素含量的变化第100-110页
        3.4.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第110-114页
        3.4.3. EA和DHA的变化第114-115页
        3.4.4. 抗氧化酶活性与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变化第115-118页
    3.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4章 细胞内外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第119-136页
    4.1. 引言第119-120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20-123页
        4.2.1. 实验材料第120-121页
        4.2.2. 细胞内MCs的提取第121页
        4.2.3. 细胞外MCs的提取第121-122页
        4.2.4. MCs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22页
        4.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122-123页
    4.3. 实验结果第123-129页
        4.3.1. 对照组样本细胞内外MCs含量的变化第123-124页
        4.3.2. 在柠檬醛的胁迫下样本细胞内外MCs含量的变化第124-126页
        4.3.3. 在柠檬烯的胁迫下样本细胞内外MCs含量的变化第126-127页
        4.3.4. 在薄荷醇的胁迫下样本细胞内外MCs含量的变化第127-129页
    4.4. 讨论第129-135页
    4.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研究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75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5-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违法行为刑事制裁介入度研究
下一篇:腈和苯酚与相关降解酶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