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债融资财务效果比较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2 本文创新 | 第14-15页 |
2 永续债及其融资的基础理论 | 第15-31页 |
2.1 永续债介绍 | 第15-23页 |
2.1.1 永续债券概念和发行基本情况 | 第15页 |
2.1.2 永续债融资的市场进入优势 | 第15-18页 |
2.1.3 永续债融资的适合对象 | 第18-21页 |
2.1.4 永续债券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5 永续债券的性质 | 第22-23页 |
2.2 永续债券融资优势对比 | 第23-24页 |
2.2.1 永续债融资与普通债券融资优势对比 | 第23-24页 |
2.2.2 永续债融资与普通股权融资优势对比 | 第24页 |
2.3 永续债融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3.1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4-25页 |
2.3.2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5-27页 |
2.3.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7-28页 |
2.3.4 财务契约理论 | 第28-29页 |
2.3.5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9页 |
2.4 基于融资理论分析永续债财务效果 | 第29-31页 |
2.4.1 永续债融资的利息抵税与稀释效果 | 第29-30页 |
2.4.2 永续债融资的信号传递效果 | 第30页 |
2.4.3 永续债融资的资本成本效果 | 第30页 |
2.4.4 永续债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效果 | 第30-31页 |
3 永续债融资财务效果的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3.1 从成本方面分析永续债融资的财务效果 | 第32-35页 |
3.1.1 三种融资方式资本成本的计算 | 第32-33页 |
3.1.2 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 第33-35页 |
3.2 从风险方面分析永续债融资的财务效果 | 第35页 |
3.3 从收益方面分析永续债融资的财务效果 | 第35-38页 |
3.3.1 不同融资方式稀释收益比较 | 第35-36页 |
3.3.2 不同融资方式利息抵税收益比较 | 第36-37页 |
3.3.3 不同融资方式下每股收益比较 | 第37-38页 |
4 永续债融资财务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38-46页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8-40页 |
4.2 相关理论分析及提出假设 | 第40-41页 |
4.3 变量设计 | 第41-43页 |
4.4 研究方法和模型 | 第43页 |
4.5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4.6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7 结论 | 第45-46页 |
5 建议与局限性 | 第46-49页 |
5.1 对永续债券发行企业的建议 | 第46-47页 |
5.2 对投资者的建议 | 第47-48页 |
5.3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第48页 |
5.4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表 | 第5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