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四)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一、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概述 | 第13-19页 |
| (一) 相关概念 | 第13页 |
| (二)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 (三)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主要类型 | 第16-19页 |
| 1. 保税区 | 第16-17页 |
| 2. 出口加工区 | 第17页 |
| 3. 保税物流园区 | 第17页 |
| 4. 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 | 第17页 |
| 5. 打造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升级版——综合实验区和上海自贸区 | 第17-19页 |
| 二、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建设情况 | 第19-36页 |
| (一)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19-29页 |
| 1. 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建设雏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 第19-20页 |
| 2. 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建设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 第20-22页 |
| 3. 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建设成熟阶段(21 世纪) | 第22-24页 |
| 4. 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完善初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立法实践 | 第24-29页 |
| (二)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法立法体系 | 第29-36页 |
| 1. 中央——地方监管体系分类 | 第30-33页 |
| 2. 按照监管的部门体系分类 | 第33-36页 |
| 三、 其他国家和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情况——以自由贸易区为例 | 第36-42页 |
| (一) 自由贸易区的定位及特点 | 第36-38页 |
| 1. 自由贸易区的定位 | 第36页 |
| 2.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 第36-38页 |
|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监管立法——以美国和香港为例 | 第38-40页 |
| 1. 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监管 | 第38-39页 |
| 2. 香港地区监管法律制度 | 第39-40页 |
| (三) 境外自由贸易区监管的立法经验 | 第40-42页 |
| 1. 先立法再设区,有国家层级的立法,便于协调发展 | 第40-41页 |
| 2. 确立适当的管理体制 | 第41页 |
| 3. 拥有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 | 第41-42页 |
| 四、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 (一) 立法滞后 | 第42-43页 |
| 1. 立法滞后问题的表现 | 第42页 |
| 2. 立法滞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 (二) 立法层次较低 | 第43-44页 |
| 1. 立法层次较低问题的表现 | 第43-44页 |
| 2. 立法层次较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页 |
| (三) 立法技术水平较低 | 第44-46页 |
| 1. 立法技术水平较低的表现 | 第44页 |
| 2. 立法技术水平较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 五、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立法完善对策 | 第46-50页 |
| (一) 立法模式 | 第46页 |
| (二) 立法原则 | 第46-48页 |
| 1. 合宪性原则 | 第46-47页 |
| 2. 民主性原则 | 第47页 |
| 3. 总结经验和大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 4. 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 第47-48页 |
| (三) 立法内容 | 第48-50页 |
| 1. 总则 | 第48页 |
| 2. 管理体制 | 第48页 |
| 3. 设立和撤销制度 | 第48-49页 |
| 4. 健全海关监管的法律制度 | 第49页 |
| 5. 明确法律责任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