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0.引言 | 第8-9页 |
0.1 研究现状 | 第9页 |
0.2 研究计划 | 第9页 |
1.手机短信的类型 | 第9-13页 |
1.1 祝福传情类短信 | 第10页 |
1.2 娱乐搞笑类短信 | 第10-11页 |
1.3 人生感悟类短信 | 第11页 |
1.4 商业广告类短信 | 第11-12页 |
1.5 商业服务类短信 | 第12-13页 |
2.手机短信语言的特色 | 第13-37页 |
2.1 艺术风格 | 第13-26页 |
2.1.1 幽默风趣 | 第13-16页 |
2.1.2 严肃庄重 | 第16-17页 |
2.1.3 简约凝练 | 第17-19页 |
2.1.4 繁复丰满 | 第19-22页 |
2.1.5 含蓄蕴藉 | 第22-23页 |
2.1.6 素朴平白 | 第23-24页 |
2.1.7 柔和婉约 | 第24-26页 |
2.2 修辞手段 | 第26-37页 |
2.2.1 衬跌 | 第26-27页 |
2.2.2 排比 | 第27-29页 |
2.2.3 夸张 | 第29-30页 |
2.2.4 比喻 | 第30-31页 |
2.2.5 比拟 | 第31页 |
2.2.6 仿词 | 第31-32页 |
2.2.7 曲解 | 第32-33页 |
2.2.8 算式 | 第33-34页 |
2.2.9 同字 | 第34-35页 |
2.2.10 顶真 | 第35页 |
2.2.11 对比 | 第35-36页 |
2.2.12 对偶 | 第36-37页 |
3.手机短信语言的文化关照 | 第37-47页 |
3.1 祝福传情类短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情性以及尚礼的传统 | 第38-41页 |
3.2 娱乐搞笑类短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乐观的精神状态 | 第41-44页 |
3.3 人生感悟类短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 | 第44-47页 |
4.手机短信盛行的心理分析 | 第47-51页 |
4.1 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需要 | 第48页 |
4.2 渴望自由和独立的需要 | 第48-49页 |
4.3 情感交流的需要 | 第49-50页 |
4.4 压力舒解的需要 | 第50-51页 |
5.手机短信对社会规范的冲击 | 第51-58页 |
5.1 手机短信对语言规范的冲击 | 第52-53页 |
5.2 手机短信拜年对风俗习惯的冲击 | 第53-55页 |
5.3 黄色短信对道德规范的冲击 | 第55-56页 |
5.4 欺瞒诈骗类短信对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冲击 | 第56页 |
5.5 规范手段 | 第56-58页 |
5.5.1 控制传播渠道 | 第56-57页 |
5.5.2 加强立法监督 | 第57页 |
5.5.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 | 第57-58页 |
6.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