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1.5.1 理论创新 | 第13-14页 |
1.5.2 方法创新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民间金融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1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合作的路径形式 | 第15-16页 |
2.1.2 民间金融契约的履约机制 | 第16-17页 |
2.2 互联性贷款与契约自我履约 | 第17页 |
2.3 声誉与不完全契约的履约 | 第17-18页 |
2.4 资产专用性与不完全契约的履约 | 第18-19页 |
2.5 评述 | 第19-21页 |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3.1.1 资产专用性 | 第21页 |
3.1.2 声誉效应 | 第21-22页 |
3.1.3 互联性贷款 | 第22页 |
3.1.4 自我履约契约 | 第22页 |
3.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2-30页 |
3.2.1 不完全契约存在的原因 | 第23页 |
3.2.2 不完全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 | 第23-30页 |
4 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分析框架 | 第30-35页 |
4.1 互联性贷款的类型 | 第30-31页 |
4.1.1 信贷——要素互联性贷款 | 第30页 |
4.1.2 信贷——产品互联性贷款 | 第30-31页 |
4.2 互联性贷款的存在逻辑 | 第31-33页 |
4.2.1 减少道德风险 | 第31-32页 |
4.2.2 市场不完全与价格不确定性 | 第32页 |
4.2.3 减少交易费用 | 第32-33页 |
4.3 信贷——产品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机制 | 第33-35页 |
5 资产专用性、声誉效应与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机制:理论与模型 | 第35-45页 |
5.1 声誉效应与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 | 第35-38页 |
5.2 资产专用性、声誉效应与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 | 第38-45页 |
6 资产专用性、声誉效应与互联性贷款的自我履约机制:实证分析 | 第45-68页 |
6.1 结构方程模型的介绍 | 第45-49页 |
6.1.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第45-47页 |
6.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优势 | 第47页 |
6.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47-49页 |
6.2 资产专用性、声誉效应与互联性贷款自我履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 第49-68页 |
6.2.1 模型的构建及假设 | 第49-50页 |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第50-52页 |
6.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2-53页 |
6.2.4 样本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53-59页 |
6.2.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59-68页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8-7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7.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9-71页 |
7.2.1 研究局限性 | 第69-70页 |
7.2.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