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第三方支付的反欺诈对策研究--以CFT公司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框架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主要工作和创新第13-14页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概述第14-21页
    2.1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内涵第14-15页
        2.1.1 第三方支付概念第14页
        2.1.2 第三方支付服务概念第14-15页
        2.1.3 第三方支付机构概念第15页
        2.1.4 第三方支付产业概念第15页
    2.2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第15-16页
    2.3 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第16-18页
        2.3.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第16-18页
        2.3.2 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第18页
    2.4 第三方支付风险简介第18-21页
        2.4.1 风险及其构成要素第18-19页
        2.4.2 风险评价和控制第19页
        2.4.3 第三方支付的主要风险类型第19-21页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欺诈风险分析第21-28页
    3.1 第三方支付欺诈风险现状第21页
    3.2 第三方支付欺诈风险类型第21-25页
        3.2.1 按欺诈风险发生的主体来分第21-23页
        3.2.2 按欺诈风险发生的手段来分第23-25页
    3.3 第三方支付欺诈风险原因第25-26页
        3.3.1 个人信息泄露是欺诈风险发生重要原因第25-26页
        3.3.2 虚拟网络的特性推动了欺诈风险的产生第26页
        3.3.3 法律上的不完善让欺诈者有空可钻第26页
        3.3.4 技术防治具有滞后性第26页
    3.4 第三方支付反欺诈的意义第26-28页
第四章 CFT公司反欺诈案例分析第28-34页
    4.1 CFT公司基本概况第28页
    4.2 CFT面临的欺诈风险损失案例第28-29页
        4.2.1 盗号类损失第28-29页
        4.2.2 盗卡类损失第29页
    4.3 CFT公司的反欺诈措施第29-31页
        4.3.1 事前的网络安全体系技术支撑第29-30页
        4.3.2 事中的大数据风控管理和人工审核第30-31页
        4.3.3 事后的赔付机制及犯罪打击第31页
    4.4 CFT公司反欺诈工作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4.4.1 反欺诈团队构成的不合理性第31-32页
        4.4.2 发展与风控的矛盾问题第32页
        4.4.3 大数据应用不充分,网络安全技术存在滞后性第32-33页
        4.4.4 法律监管缺乏有效性,损失追偿困难第33-34页
第五章 CFT公司反欺诈对策的优化建议第34-41页
    5.1 构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我完善机制第34-37页
        5.1.1 建立网络安防体系,引进先进欺诈防控技术第34-35页
        5.1.2 完善风险控制平台,构建欺诈风险管理系统第35页
        5.1.3 完善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欺诈风险监督检查第35-36页
        5.1.4 完善培训工作,提高职员素质和风险意识第36页
        5.1.5 加强学习借鉴反欺诈经验,完善各项流程和应急措施第36-37页
    5.2 构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外部保障机制第37-41页
        5.2.1 建立健全第三方支付法律保障体系第37页
        5.2.2 完善第三方支付信用体系建设第37-38页
        5.2.3 建立风险案件和事件的合作联动协查、通报、信息共享机制第38页
        5.2.4 加强跨行业的联动与合作第38-39页
        5.2.5 推进反欺诈知识宣传警戒教育工作第39-4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1-42页
    6.1 研究总结第41页
    6.2 研究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升广东HS学院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WK公司土地流转经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