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吊脚结构概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0页 |
1.4 工程实例调研 | 第20-22页 |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2-2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吊脚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 | 第27-39页 |
2.1 动力特性初探 | 第27-30页 |
2.1.1 算例设计 | 第27-28页 |
2.1.2 振型周期 | 第28-30页 |
2.2 吊脚框架结构等效侧向刚度的计算 | 第30-35页 |
2.2.1 单跨底部不等高柱框架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 | 第30-32页 |
2.2.2 等效抗侧力模型 | 第32-34页 |
2.2.3 刚度比简化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 吊脚框架结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35-37页 |
2.3.1 算例设计 | 第35-37页 |
2.3.2 动力响应规律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吊脚框架结构在低烈度区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9-71页 |
3.1 弹性反应谱计算分析 | 第39-41页 |
3.1.1 弹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3.1.2 算例设计 | 第39页 |
3.1.3 变形规律 | 第39-40页 |
3.1.4 受力特点 | 第40-41页 |
3.2 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3 PERFORM 3D软件简介 | 第42-43页 |
3.4 PERFORM 3D建模 | 第43-55页 |
3.4.1 梁、柱纤维模型的确定 | 第43-46页 |
3.4.2 材料本构及滞回规则 | 第46-51页 |
3.4.3 质量源的确定及导入 | 第51页 |
3.4.4 结构分析阻尼的设置 | 第51-53页 |
3.4.5 地面运动的选择及标定 | 第53-55页 |
3.5 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分析 | 第55-68页 |
3.5.1 分析模型一致性检查 | 第55-57页 |
3.5.2 顶点位移时程 | 第57-58页 |
3.5.3 层间位移角沿高度的分布 | 第58-61页 |
3.5.4 层剪力沿高度的分布 | 第61-62页 |
3.5.5 梁内轴力分布 | 第62-64页 |
3.5.6 结构的能量平衡分析 | 第64页 |
3.5.7 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 | 第64-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4 吊脚框架结构在中高烈度区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1-83页 |
4.1 吊脚框架结构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的性能对比 | 第71-80页 |
4.1.1 算例设计 | 第71-72页 |
4.1.2 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对比 | 第72-80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5 吊脚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建议 | 第83-89页 |
5.1 概念设计 | 第83-85页 |
5.1.1 场地选择 | 第83-84页 |
5.1.2 结构的规则性 | 第84-85页 |
5.1.3 结构体系 | 第85页 |
5.2 抗震计算 | 第85页 |
5.3 抗震构造措施 | 第85-87页 |
5.3.1 吊脚短柱 | 第85-86页 |
5.3.2 吊脚长柱 | 第86页 |
5.3.3 接地层梁 | 第86-87页 |
5.3.4 地上一层(薄弱层) | 第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9-93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9-90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0-91页 |
6.3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重要会议 | 第97页 |
B. 本论文中所使用到的地面运动记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