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与动态规划法混合算法的铁路纵断面优化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及主体框架图 | 第14-16页 |
2 初始纵断面的生成 | 第16-28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纵断面模型的建立 | 第16-22页 |
2.2.1 设计变量 | 第17-18页 |
2.2.2 目标函数 | 第18-19页 |
2.2.3 约束条件 | 第19-22页 |
2.3 初始纵断面方案的生成 | 第22-27页 |
2.3.1 地面线平顺过程 | 第22-24页 |
2.3.2 节点和节点定位线 | 第24-25页 |
2.3.3 坡度线拟合 | 第25-26页 |
2.3.4 纵断面初始方案的程序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遗传算法的纵断面优化设计 | 第28-41页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第28页 |
3.2 遗传算法模型及基本原理 | 第28-31页 |
3.2.1 遗传算法模型 | 第28-29页 |
3.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3.3 遗传算法的计算流程 | 第31-33页 |
3.4 遗传算法铁路纵断面编码 | 第33-34页 |
3.5 遗传算法铁路纵断面初始种群的生成 | 第34-35页 |
3.6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 第35页 |
3.7 遗传算法算子设计 | 第35-40页 |
3.7.1 选择算子 | 第36-37页 |
3.7.2 交叉算子 | 第37-38页 |
3.7.3 变异算子 | 第38-40页 |
3.8 小结 | 第40-41页 |
4 动态规划法的纵断面优化设计 | 第41-50页 |
4.1 动态规划法概述 | 第41页 |
4.2 动态规划法的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41-44页 |
4.2.1 动态规划法的模型的建立及基本步骤 | 第41-43页 |
4.2.2 动态规划法逆序算法 | 第43-44页 |
4.2.3 动态规划法顺序算法 | 第44页 |
4.3 动态规划法的铁路纵断面设计 | 第44-48页 |
4.3.0 动态规划法铁路纵断面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1 动态规划法的铁路纵断面模型的求解 | 第46-48页 |
4.3.2 动态规划法纵断面程序设计流程 | 第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5 组合算法优化纵断面及算例分析 | 第50-69页 |
5.1 遗传算法与动态规划法比较 | 第50-51页 |
5.1.1 遗传算法优缺点 | 第50页 |
5.1.2 动态规划法优缺点 | 第50-51页 |
5.2 遗传算法与动态规划法的组合算法 | 第51-53页 |
5.3 组合算法参数设置及算法简介 | 第53-54页 |
5.3.1 组合算法参数设置及算法简介 | 第53页 |
5.3.2 组合算法组合过程描述 | 第53-54页 |
5.4 工程实例 | 第54-67页 |
5.4.1 线路概况 | 第54-57页 |
5.4.2 既有线纵断面方案优化 | 第57-62页 |
5.4.3 计算机生成纵断面方案优化 | 第62-67页 |
5.5 程序界面 | 第67-68页 |
5.6 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部分程序 | 第75-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