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价值与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一)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构成 | 第19-26页 |
一、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 | 第19-20页 |
(一) 道德素养 | 第19-20页 |
(二) 富有爱心 | 第20页 |
(三) 幽默乐观 | 第20页 |
二、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 | 第20-22页 |
(一) 语文专业素养 | 第20-21页 |
(二) 教育专业素养 | 第21页 |
(三) 科学文化素养 | 第21-22页 |
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22-23页 |
(一) 备课能力 | 第22页 |
(二) 施教技能 | 第22-23页 |
(三) 考核技能 | 第23页 |
四、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 第23-26页 |
第二章 语文教师职业高原期现状 | 第26-38页 |
一、小学语文教师A的职业高原现状 | 第26-29页 |
(一) 教师A的职业高原特征 | 第26-27页 |
(二) 教师A职业高原的原因 | 第27-29页 |
(三) 小结 | 第29页 |
二、初中语文教师B的职业高原现状 | 第29-34页 |
(一) 教师B的职业高原特征 | 第29-31页 |
(二) 教师B职业高原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三) 小结 | 第33-34页 |
三、高中语文教师C的职业高原现状 | 第34-38页 |
(一) 教师C的职业高原特征 | 第34-35页 |
(二) 教师C职业高原的原因 | 第35-37页 |
(三)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高原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一、职业因素 | 第38-40页 |
(一) 职称评定 | 第39-40页 |
(二) 职业压力 | 第40页 |
二、社会因素 | 第40-42页 |
(一) 薪资报酬 | 第41页 |
(二) 职业声望 | 第41-42页 |
三、学校环境因素 | 第42-44页 |
(一) 组织氛围 | 第42-43页 |
(二) 工作强度 | 第43页 |
(三) 学生情况 | 第43-44页 |
四、个人环境因素 | 第44-46页 |
(一) 人格特征 | 第45页 |
(二) 家庭环境 | 第45-46页 |
(三) 教育经历 | 第46页 |
五、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缓解策略 | 第47-52页 |
一、社会拥护:克服语文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现实支撑 | 第47-48页 |
二、专家引领:克服语文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价值导向 | 第48-49页 |
三、学校支持:克服语文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现实保障 | 第49-50页 |
四、自主发展:克服语文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内在动力 | 第50-51页 |
五、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2页 |
二、研究贡献 | 第52-53页 |
(一) 理论贡献 | 第53页 |
(二) 实践贡献 | 第53页 |
三、研究限制 | 第53-54页 |
四、研究建议 | 第54-56页 |
(一)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54页 |
(二) 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 第54页 |
(三) 对学校的建议 | 第54-55页 |
(四)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建议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