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页 |
1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20-51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土壤侵蚀的概述 | 第20-30页 |
1.2.1 土壤侵蚀概况 | 第20页 |
1.2.2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 第20-30页 |
1.2.2.1 自然因素 | 第21-29页 |
1.2.2.1.1 地形因素 | 第21-22页 |
1.2.2.1.2 地质因素 | 第22页 |
1.2.2.1.3 土壤因素 | 第22-26页 |
1.2.2.1.4 植被因素 | 第26-27页 |
1.2.2.1.5 气象因子 | 第27-29页 |
1.2.2.2 人为因素 | 第29-30页 |
1.3 土壤侵蚀的危害 | 第30-31页 |
1.3.1 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 第30-31页 |
1.3.2 生态环境灾害 | 第31页 |
1.4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进展 | 第31-35页 |
1.4.1 田间观测法 | 第31-32页 |
1.4.2 侵蚀针法 | 第32页 |
1.4.3 径流小区法 | 第32页 |
1.4.4 单源流域或汇水区的大面积小区法 | 第32-33页 |
1.4.5 核元素示踪法 | 第33-35页 |
1.4.6 定量遥感法 | 第35页 |
1.5 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6 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进展 | 第37-42页 |
1.6.1 氮素流失的形态、途径及过程 | 第38-40页 |
1.6.2 土壤磷素流失的形态及途径 | 第40-42页 |
1.7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第42-45页 |
1.7.1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 第42-44页 |
1.7.2 水土保持的坡改梯工程措施 | 第44页 |
1.7.3 坡耕地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 第44页 |
1.7.4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 第44-45页 |
1.8 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45-48页 |
1.8.1 侵蚀土壤评价质量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1.8.2 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1.9 问题与不足 | 第48页 |
1.10 研究的内容、意义和创新 | 第48-51页 |
1.10.1 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1.10.2 目的意义 | 第49页 |
1.10.3 创新之处 | 第49-51页 |
2 几种不同农作措施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特征的研究 | 第51-75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2.2.1 试验区概况 | 第51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3页 |
2.3.1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征 | 第53-57页 |
2.3.1.1 试验区2000年降雨量、I_(30)、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状况 | 第53-54页 |
2.3.1.2 不同农作措施径流小区2000年径流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2.3.1.3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径流小区泥砂流失量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分析 | 第55-57页 |
2.3.2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有机碳流失特征 | 第57-58页 |
2.3.3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氮素流失的特征 | 第58-62页 |
2.3.3.1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2.3.3.2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土壤流失氮素的形态分析 | 第59-62页 |
2.3.3.2.1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推移质氮素的形态分析 | 第59-61页 |
2.3.3.2.2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径流氮素的形态分析 | 第61-62页 |
2.3.4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磷素流失的特征 | 第62-66页 |
2.3.4.1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2.3.4.2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土壤流失磷素的形态分析 | 第63-64页 |
2.3.4.3 不同农作措施坡耕地土壤流失磷素有效性分析 | 第64-66页 |
2.3.4.3.1 不同处理坡耕地推移质磷素有效性分析 | 第64-65页 |
2.3.4.3.2 不同处理坡耕地径流磷素有效性分析 | 第65-66页 |
2.3.5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钾素流失的特征 | 第66-70页 |
2.3.5.1 不同农作处理土壤钾素流失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分析 | 第66-68页 |
2.3.5.2 不同处理坡耕地推移质流失钾素有效性的分析 | 第68-69页 |
2.3.5.3 不同处理坡耕地径流流失钾素形态的分析 | 第69-70页 |
2.3.6 不同农作措施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70-73页 |
2.3.6.1 不同农作措施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70-73页 |
2.3.6.1.1 不同处理径流小区径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1页 |
2.3.6.1.2 不同处理径流小区泥砂流失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2.3.6.1.3 不同农作措施养分流失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72-73页 |
2.4 结语 | 第73-75页 |
3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 | 第75-93页 |
3.1 引言 | 第75页 |
3.2 研究区的资源概况 | 第75-7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76-80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76-80页 |
3.2.2 测定方法 | 第8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3.4.1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特征的分析 | 第80-82页 |
3.4.1.1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差异性分析 | 第80-81页 |
3.4.1.2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径流和泥沙流失量时间变化规律 | 第81-82页 |
3.4.2 红壤小流域有机碳流失特征的分析 | 第82-83页 |
3.4.3 红壤小流域不利用方式土壤氮素流失特征的分析 | 第83-85页 |
3.4.4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分析 | 第85-87页 |
3.4.5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分析 | 第87-88页 |
3.5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和养分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88-92页 |
3.5.1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试验区径流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88-89页 |
3.5.2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试验区泥砂流失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89-90页 |
3.5.3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氮磷钾流失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90-92页 |
3.6 结语 | 第92-93页 |
4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的试验比较 | 第93-105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水土流失特征的比较 | 第93-97页 |
4.2.1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径流特征的比较 | 第93-95页 |
4.2.2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泥沙流失特征的比较 | 第95-97页 |
4.3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有机碳流失特征的比较 | 第97-99页 |
4.3.1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有机碳流失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97页 |
4.3.2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有机碳流失浓度差异的分析 | 第97-99页 |
4.4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养分流失特征的比较 | 第99-103页 |
4.4.1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养分流失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99-101页 |
4.4.1.1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氮素流失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99页 |
4.4.1.2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区法磷、钾素流失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99-101页 |
4.4.2 径流小区法和单源汇水试验区法养分流失浓度变化特征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4.5 结语 | 第103-105页 |
5 基于定位土芯示踪法和GIS技术的小流域侵蚀土壤肥力评价的研究 | 第105-116页 |
5.1 引言 | 第105页 |
5.2 研究区的资源概况 | 第105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105-107页 |
5.3.1 示踪原子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5.3.2 示踪原子用量的估算 | 第106页 |
5.3.3 示踪土芯布设及取样 | 第106页 |
5.3.4 中子活化分析 | 第106-107页 |
5.3.5 小流域侵蚀土壤土壤肥力因素的分析测定 | 第10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5页 |
5.4.1 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 | 第107-110页 |
5.4.2 小流域侵蚀土壤的评价 | 第110-115页 |
5.4.2.1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和评价单元的选择 | 第110页 |
5.4.2.2 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5.4.2.3 评价土壤肥力的数学模型 | 第112-114页 |
5.4.2.4 土壤肥力等级分布图的绘制及评价 | 第114-115页 |
5.5 结语 | 第115-116页 |
6 研究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 第116-118页 |
6.1.1 自然因素 | 第116-118页 |
6.1.2 人为因素 | 第118页 |
6.2 水土流失过程的研究 | 第118页 |
6.3 水土流失模型的研究 | 第118-119页 |
6.4 伴随水土流失过程的养分流失特征的研究 | 第119页 |
6.5 水土流失研究手段及方法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