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14页 |
2.2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 第15-16页 |
2.2.3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2.4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3 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1 应对方式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2.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8页 |
2.3.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 第18页 |
2.4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4.1 成就动机的概念 | 第18页 |
2.4.2 成就动机的理论 | 第18-19页 |
2.4.3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 | 第19页 |
2.5 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4.1 被试 | 第23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4.2.1 自编调查项目 | 第23-24页 |
4.2.2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 第24页 |
4.2.3 成就动机量表 | 第24页 |
4.2.4 应对方式问卷 | 第24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24-25页 |
4.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5页 |
5.1 复读生与应届生的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 | 第26-27页 |
5.1.1 复读生与应届生的成就动机 | 第26页 |
5.1.2 复读生与应届生的应对方式 | 第26-27页 |
5.1.3 复读生与应届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27页 |
5.2 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7-29页 |
5.2.1 不同性别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7-28页 |
5.2.2 文科和理科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8页 |
5.2.3 城市和农村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8-29页 |
5.2.4 独生和非独生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9页 |
5.2.5 不同高考成绩的高中复读生的成就动机 | 第29页 |
5.3 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29-32页 |
5.3.1 不同性别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29-30页 |
5.3.2 文科和理科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30页 |
5.3.3 城市和农村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30-31页 |
5.3.4 独生和非独生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31页 |
5.3.5 不同高考成绩的高中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 第31-32页 |
5.4 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2-36页 |
5.4.1 不同性别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2-33页 |
5.4.2 文科和理科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3-34页 |
5.4.3 城市和农村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4页 |
5.4.4 独生和非独生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4-35页 |
5.4.5 不同高考成绩的高中复读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35-36页 |
5.5 复读生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6-38页 |
5.5.1 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36页 |
5.5.2 成就动机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 第36-37页 |
5.5.3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37-38页 |
5.6 应届生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5.6.1 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38页 |
5.6.2 成就动机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 第38-39页 |
5.6.3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39页 |
5.7 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9-45页 |
5.7.1 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分组模型 | 第40-42页 |
5.7.2 复读生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 第42-43页 |
5.7.3 应届生成就动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 第43-45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5-53页 |
6.1 男性与女性高中复读生的差异 | 第45页 |
6.2 文科和理科高中复读生的差异 | 第45-46页 |
6.3 城镇和农村高中复读生的差异 | 第46-47页 |
6.4 独生和非独生高中复读生的差异 | 第47页 |
6.5 不同高考成绩的高中复读生的差异 | 第47-48页 |
6.6 高中复读生与应届高三学生的差异 | 第48-50页 |
6.7 教育建议 | 第50-52页 |
6.8 展望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