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 第5-6页 |
引書簡稱對照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緒論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現狀 | 第12-20页 |
1.3 研究內容及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內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補正 | 第23-55页 |
斯一四六七 失名醫方集 | 第23-24页 |
斯一四六七背 一 失名醫方集 | 第24页 |
斯一四六八 一 推初得病日鬼法 | 第24-26页 |
斯一四七三+斯一一四二七背 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九八二年)具注曆日并序 | 第26页 |
斯一四七三背 禮懺文摘抄 | 第26页 |
斯一四七五背 一六 某年三月六日靈圖寺僧神寂便麥契 | 第26-27页 |
斯一四七七 祭驢文一首 | 第27-28页 |
斯一四九四 雜抄(臥(6禪師看心法等) | 第28-29页 |
斯一四九七 三 小少黃宮養讚 | 第29-30页 |
斯一四九七背 五更轉(曲子喜秋天) | 第30页 |
斯一五一三 二 老子十方像名經卷上 | 第30-31页 |
斯一五一九 二 辛亥年十二年七日後某寺直歲法勝所破油麵歷 | 第31页 |
斯一五一九背 某寺藏經書目 | 第31页 |
斯一五二二 A 齋儀 | 第31-35页 |
斯一五二二 A 背 二 齋文抄 | 第35页 |
斯一五二二 B 二 佛事文摘抄 | 第35-36页 |
斯一五二三+上博四○ 沙州刺史兼豆盧軍使李庭光莫高靈巖佛窟之碑并序 | 第36-37页 |
斯一五二三背 一 雜文 | 第37页 |
斯一五六三 甲戌年(公元九一四年)五月十四日西漢敦煌國聖文神武王勅 | 第37页 |
斯一五八八 歎百歲詩 | 第37页 |
斯一五八九背 一 十六阿羅漢圖榜題抄 | 第37-38页 |
斯一六○三 莊子郭象注(天道篇第十三) | 第38页 |
斯一六〇五+斯一九〇六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6妙經 | 第38-39页 |
斯一六二四+斯一七七六(2)背 僧傳摘抄(惠能禪師、僧伽大師、萬迴和尚等) | 第39页 |
斯一六二四背+斯一七七六(2) 天福七年(公元九四二年)大乘寺交割常住什物點檢歷 | 第39-40页 |
斯一六二五 天福叁年(公元九三八年)十二月六日大乘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算會牒 | 第40页 |
斯一六二五背 二 唐京師大莊嚴寺僧釋智興判 | 第40页 |
斯一六三一 一 名數彙集名抄 | 第40-41页 |
斯一六三五 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并僧慧觀序 | 第41页 |
斯一六五三背 一 某寺付麵歷 | 第41页 |
斯一六七四 雜抄(三種三寶、金剛五禮文、五陰山詩) | 第41-42页 |
斯一六八六 吐蕃時期某齋文稿 | 第42页 |
斯一六八六背 | 第42页 |
伯二五七三+斯一七二二 一 兔園冊府卷第一、第二 | 第42-43页 |
斯一七二五背 一 沙州祭文并祭祀所需物品牒抄 | 第43页 |
伯三三五六+斯一七二八 道要靈祇神鬼品經 | 第43页 |
斯一七七四 天福柒年(公元九四二年)十二月大乘寺法律智定等一伴交歷 | 第43-44页 |
斯一七七四背 一 寺門首立禪師頌 | 第44页 |
斯一七八一 一 散華讚文 | 第44-45页 |
斯一八〇七 一 西方阿彌陀佛禮文抄 | 第45-46页 |
斯一八一〇 勵忠節鈔卷第一 | 第46-47页 |
斯一八二三 A 亡齋文抄(亡考文、亡妣文) | 第47-48页 |
斯一八二四 受十戒文 | 第48-51页 |
斯一八三五 失名類書(勸納諫) | 第51-52页 |
斯一八五七 老子化胡經并序 | 第52页 |
斯一八八○A+斯一一四四六 CV+斯一一四四六 D+斯一八八○B 唐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東宮諸府職員令 | 第52页 |
斯一八九一 孔子家語王肅注卷第十 | 第52-53页 |
斯一八九七 龍德肆年(公元九二四年)敦煌鄉百姓張某甲雇工契 | 第53页 |
斯一九〇四 慈悲道場懺法摘抄 | 第53页 |
斯一九二〇 百行章一卷并序 | 第53页 |
斯一九三一 禮懺文摘抄 | 第53-54页 |
斯二〇〇九 沙州官衙什物點檢歷 | 第54-55页 |
第3章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釋文研究的意義 | 第55-62页 |
3.1 有助於正確釋讀敦煌文獻 | 第55-56页 |
3.2 有助於字書的補充和完善 | 第56-62页 |
結語 | 第62-63页 |
參考文獻 | 第63-69页 |
附録 1 | 第69-73页 |
附録 2 | 第73-112页 |
致謝 | 第112-113页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