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诉求 | 第11页 |
1.1.2 社区教育价值的彰显 | 第11-12页 |
1.1.3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21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1.1 协同发展 | 第22页 |
2.1.2 社区教育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协同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社区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保定市社区教育现状的调查过程 | 第25-27页 |
3.1 访谈的设计 | 第25页 |
3.2 访谈的实施 | 第25-27页 |
第4章 保定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就 | 第27-35页 |
4.1 社区教育机构 | 第27-29页 |
4.1.1 第一所社区书院的成立 | 第27-28页 |
4.1.2 保定市老年大学的成绩 | 第28-29页 |
4.2 社区居民 | 第29-31页 |
4.2.1 全职妈妈群体主动参与 | 第29-30页 |
4.2.2 老年群体积极性高 | 第30-31页 |
4.3 社区教育工作者 | 第31-32页 |
4.3.1 待遇有所增长 | 第31页 |
4.3.2 素质有所提高 | 第31-32页 |
4.4 社区教育保障制度 | 第32-35页 |
4.4.1 初步形成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4.4.2 基础设施逐渐完备 | 第33-35页 |
第5章 保定市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5.1 课程设置 | 第35-36页 |
5.1.1 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 | 第35-36页 |
5.1.2 课程设置不平衡 | 第36页 |
5.2 社区教育工作者 | 第36-38页 |
5.2.1 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 | 第36-37页 |
5.2.2 志愿者队伍无长效机制、数量不足 | 第37-38页 |
5.3 社区教育保障制度 | 第38-39页 |
5.3.1 管理制度仍需完善 | 第38页 |
5.3.2 社区经费投入不足 | 第38-39页 |
5.4 社会氛围 | 第39-41页 |
5.4.1 社会力量发动不充分 | 第39-40页 |
5.4.2 舆论宣传不足 | 第40-41页 |
第6章 保定市社区教育的策略设计 | 第41-52页 |
6.1 社区居民 | 第41-43页 |
6.1.1 培养强烈的社区意识 | 第41-42页 |
6.1.2 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观 | 第42页 |
6.1.3 增强民主自治意识 | 第42-43页 |
6.2 社区教育机构 | 第43-48页 |
6.2.1 加强社区课程建设 | 第43-44页 |
6.2.2 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 | 第44-46页 |
6.2.3 改进教学方法 | 第46-47页 |
6.2.4 整合学校资源 | 第47-48页 |
6.3 社区教育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6.3.1 建立长效化制度 | 第48页 |
6.3.2 增加经费投入 | 第48-49页 |
6.3.3 政府购买服务 | 第49-50页 |
6.4 社会氛围 | 第50-52页 |
6.4.1 社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 | 第50-51页 |
6.4.2 媒体加强舆论宣传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